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负联想与负放射——新华网《焦点网谈》新闻报道《局长挥霍公款包养情妇 劣迹斑斑为何十年不倒》个案研究

作者: 韩立新  发布时间:2010-09-12 17:37:00 来源:紫金博客
  反腐新闻是媒体近年来的报道热点,许多网站为此开设了专题,2006年3月6日上午8时58分,笔者在网页上输入“反腐新闻专题”这几个关键字,用雅虎搜索进行搜索,共搜到223万项相关内容。《局长挥霍公款包养情妇,劣迹斑斑为何十年为倒》只是许多反腐新闻中普通的一条。我们将新华网《焦点网谈》上的报道样本作为研究个案,其一是因为新华网是一家严肃而负责的新闻网站;其二是因为《焦点网谈》栏目搭建的媒体与受众互动平台提供了研究的便利。

  2006年1月6日,新华网《焦点访谈?时政》栏目转发新华网海南频道的新闻报道《局长挥霍公款包养情妇,劣迹斑斑为何十年不倒》。报道很快引起了网民的关注,截至2006年3月6日15时58分,两个月的时间里,网民留言237条次,与《焦点访谈? 时政》同时推出的另一篇报道相比,留言条数明显居先(1月5日《焦点网谈》推出的报道《骗子公司猖獗行骗“蚂蚁谎言”骗来上亿巨款 》,在2006年3月6日15时59分上网查看时,仅有17条次留言。)。研究这237条次网民的留言,我们发现了一种负联想和负放射现象。这个现象表现在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态度上。这种新闻报道转化为社会舆论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深思,它是一种外因形成的树荫现象呢?还是河道中水流的阻塞现象呢?探究个中缘由,对提高新闻报道的舆论水平,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负联想与负放射现象

  《局长挥霍公款包养情妇,劣迹斑斑为何十年不倒》报道的是海南省临高县市政管理局原局长邓善红因涉嫌盗取国库资金罪和收受贿赂罪被正式逮捕的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内容要点如下:邓善红在任临高县临城镇镇长期间,欠下临高县一酒楼13万元,最后使镇政府被迫靠卖地和停建办公楼来偿还吃喝账;在其调任临高县市政管理局局长后,公然将他自家经营的大排档作为该局的定点招待用餐单位,两年共吃掉66万元;在邓善红被捕后,其妻竟还把市政管理局告上法庭,追讨十多万元的餐费;邓善红还私自以单位名义四处借款,留下一笔笔糊涂账;在有关部门和记者对邓善红的调查中,还发现了其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劣迹:邓包养了6个情妇,且均育有孩子等等。从新闻报道的这些内容看,与以往的反腐新闻内容相比,有许多貌似之处,因此,用新闻的眼光看,其新鲜性并不高,甚至可以称之为一个新闻老故事。面对一个耳濡目染的老故事,新闻受众的态度似应表现为更多的平淡性。“在生理上,大脑在接收、处理旧信息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在受到旧信息的重复刺激与受到新信息的初次刺激比起来不易兴奋,久了反而会产生抑制、疲倦。这一生理机制引起心理反应就是平淡、无趣,久了还会生厌。”①然而,在这条老新闻上,受众的态度却并非表现的平淡、无趣,何也?因为影响受众态度的还有更重要的心理原因,如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以及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民族、社会和文化原因。那么在该条新闻上,受众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呢?②

  分析该条新闻的237条次网民留言,可见两种突出的态度倾向,一是由新闻事件引发的对新闻内容及因果情况的一些情绪化理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负放射;另一种是由新闻事件引发的对相类事物的一些感性评价,我们称之为负联想。其中,负联想类型的留言约65条,负放射类型留言约70条次,分别占总留言条数的27.4%和29.5%,两种类型的留言合起来约占总留言条数的56.9%。这种负联相与负放射的新闻态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第一、负联想的突出特点是受众通过新闻事件形成的类比评议性,就是说新闻受众受到新闻事件的激活,通过对个体生活体验的回味,产生一种朴素的心理感受,并因此形成关系相类事物的一定的舆论态度。在明显属于此类的约70条的网民留言中,负联想现象表现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对相近事物的“消极类推”。如2006年1月6日 12时21分12秒一位网民的留言:“这是地方的干部,企业的一只笔更厉害,花钱和花自个家的一样,没有监督,谁敢监督!”;又如2006年1月18日 15时25分19秒的一位网民的留言:“邓善红这类腐败不是个案。在县乡一级只是没清查而已。计生部门、城建部门这种现象会不存在吗!”。二是对总体情况形成的一种“感性推断”。如2006年2月4日 17时23分52秒的一位网民留言:“现在这种情况有如‘遍地英雄下夕烟’。”又如2006年1月24日 10时58分45秒的一位网民留言:“小巫也!”三是对某种问题、某种现象形成的一种“个人情绪化态度”。如2006年2月27日 13时27分3秒的一位网民留言:“这种‘干部’能在官场混迹多年,可见众多监督结构混帐到什么地步了.可悲啊!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的官僚们,早就该去死得了。”又如2006年1月7日 20时14分53秒的一位网民的留言:“真正不贪,清正廉洁的官,在实际工作中还处处受排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四是对某种社会行为形成的一种“个人主观动议”。如2006年1月6日 11时6分41秒的一位网民留言:“类似的人在一些地方单位里确实能看到一些影子,大小而已。他们都是有后台的,或父母、或亲友、或连襟、或同学等等。可以说是盘根错节,一拉一大串。应该按刑法判死刑、无期徒刑,决不能姑息养奸,对于其后台也应拉出来示众,以儆效尤!”

  第二、负放射的突出特点是受众围绕新闻事件形成的因果评议性,就是说新闻受众受到新闻事件的感染,产生了一种特定的情绪体验,并因此形成一定的舆论态度。在明显属于此类的65条次网民留言中,它表现为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对事件的原因产生了一种情绪化态度,如2006年1月6日 15时0分47秒的一位网友留言说:“应追查连带责任,谁提拔的这么混蛋的人……”;二是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推测并产生态度,如2006年1月8 日19时9分34秒一位网友的留言:“看这样的报道能把人气死!‘胡作非为都10年了,为何仍官运亨通?’问谁呀?不下狠心,这样的犯罪行为永远也没有头!我看,要从提他的人挖起,一挖到底,像割脓包一样,从根上割掉,不然永远好不了。”三是对新闻事件的因果进行放大,并产生更加强烈的负态度,如2006年1月10日 14日22时5分一位网友的留言说:“‘...由于邓某在局里一手遮天,大家明知有些事违法也不敢说。...’这说明了什么?(当地)监察部门、纪律部门是设来(做)什么的。不如让企业的下岗职工来替换它们。”

  第三、负联想与负放射还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明显的负向性,这种负联想和负放射作为一种新闻态度,带有明显的消极性走向。二是强烈的情绪性,这种负联想与负放射的新闻态度具有明显的情绪渲泻色彩。三是突出的推测性,这种负联想与负放射的新闻态度源自于一种个人体验及由此的推测。四是明显的放大性,这种负联想与负放射的态度在情绪因素的推动下,对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产生了意识上的放大性。

  负联想与负放射的出现,表明新闻态度形成的复杂性。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负联想与负放射是受众选取的信息与受众自身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传播的信息流通过心理系统把信息流转换成的人的心理能③。当特定的社会形态的价值观念、信仰以及受众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在这种心理能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形成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和判断,负联想与负放射就是这种评价和判断中的一种消极的心理能。

  负联想与负放射这种消极的心理能应当引起注意。一方面,负联想与负放射还会进一步外化作功。林之达教授在研究传播效果时提出了传播的两级效果理论:传播系统和心理系统不是两个各自独立、偶尔相交的事物,而是人类精神生产流水线上两道紧紧相扣不能分离的关键工序。传播系统的天职就是搜集、梳理、编辑、发送信息给心理系统,心理系统的使命就是把传播系统送来的信息转化为心理能即产生看不见的第一级传播效果;心理系统还要根据需要把心理能或其中的一部分心理能外化为行为作功,产生看得见的社会传播效果,即传播的第二级效果。④按照这个观点,负联想与负放射这种消极的心理能,还会进一步发展为传播的第二级效果,即外化为行为作功,把这种消极的态度外化为看得见的消极行为。

  另一方面,负联想与负放射产生在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中。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已突破1亿大关⑤。庞大的网民在上网做什么呢?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和其他国家网民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对网上新闻的重视。把互联网看作信息中心的人最多,占被访者的79%;其次是看作新闻媒体,占被访者的55.1%。在网络行为上,阅读网络新闻是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功能,占65.9%;处于第二位的是一般浏览;随后三个常用功能均与娱乐有关”⑥。这份报告说明,中国网民重视网上新闻。因此,负态度与负放射单从网络上说,已经存在于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中了。

  对形成原因的分析

  表现在受众态度上的负联想与负放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何在呢?它是新闻传播与生俱来的舆论树阴现象呢?还是河道中水流的阻塞现象呢?这种负联想和负放射现象的阐述,会不会引发人们对新闻传播效果中副作用的关注,而损害正在发展的舆论监督环境呢?从长远来看,从提高新闻报道舆论的水平来看,新闻传播作为一门科学,要有勇气正视视野中的一切,这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我们通过对这226条次网民留言的分析,结合其他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作如下分析:

  其一、新闻报道在关键地方留下空白和问号,也就是说,新闻事件自身包含和提出的许多问题正是受众关注的问题,然而在新闻报道中却没有予以必要的回答,甚至没有提供应有的材料,导致受众的推测性理解和情绪化态度。

  在这则新闻报道的最后,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邓善红横行多年,群众多次举报均不了了之,到底是谁在其背后撑着保护伞?监督部门执行监督是否得力?其中的缘由值得人们深思。”这个提问具有强烈的“注目性”,它生动扼要地画出了受众心目中的思考和疑团。然而,新闻报道在这里却戛然而止,一方面使新闻报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另一方面却给受众留下了空阔的推测空间。从负联想类与负放射类的网民留言中,有许多疑问型留言,就与这一点有着紧密的关联。比如,2006年1月6日 10时48分8秒的一位网友留言说:“从上到下,有几个不是这样?只怪他倒霉罢了,兔子还能撞到树上,他就是被守在树边捡到得其中之一,反腐败就是守株待兔,有几个反腐败的不是和他在一个战壕里的患难兄弟?”这种完全情绪化的理解和推测是一种回答问题式的负联想。新闻报道没有答案,但受众有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他们会据此推理出答案来。

  回答新闻事件自身所提出的问题的材料缺乏,除了记者编辑个人的采编不深入的原因外,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如给采访记者设置重障碍,明里暗里干拢记者的采访活动,权威部门躲着不接受采访等等,总之,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旦遇到这类“不是给脸上贴金”的新闻时,就会想尽对策让记者少拿走些材料,负联想与负放射的发现,说明了这种态度的短视性。记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编辑部又催着要稿,只能量体裁衣了。在这篇报道里,是不是这样,不得而知。但这种“聋化记者”的现象,却很普遍。“去年山西繁峙发生矿观,当地政府掩盖真相,一些当地媒体记者甚至新华社驻山西记者站的记者被矿主收买,事实真相一直得不到披露。直到几名陕西《华商报》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将事实真相揭露出来,整个案件才大白于天下。事后,许多人评价这是舆论监督中的‘正常’怪现象。甚至有的人表示已经见多不怪了。”⑦

  其二、后续报道太迟缓,形成舆论断层,留有较大的自在思维空间,给受众凭感性理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这个新闻事件2005年7月14日笔者见于转载于大众网的新闻浪网上,题目是《一城监大队长包养六情妇》(http://news.sina.com.cn/c/2005-07-14/07476430159s.shtml ),2005年8月8日又见于河南报业网,题目是《城监大队长“一夫七妻”闹剧》(http://www.hnby.com.cn/hnxw/shmtdd/dhwzb/t20050808_206413.htm),这两家媒体都声称转载于《海南特区报》。从那时算起,至今已有7个月之久,难道还没有新的进展吗?2006年3月5日,笔者在网上用“雅虎搜索”搜索此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输入的关键字是“邓善红”三字,出来1560项,没有看到后续报道。

  一方面,有些地方,有些部门长期以来习惯于暗箱操作的工作方法,这固然有利于排除干扰处理问题,但也给各种议论留下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新闻报道形成社会关注后,仍然固执地不肯发布新闻,不肯接受采访,不仅减弱了打击犯罪,震慑犯罪的震撼力,而且降低了感动人心鼓舞人心的感染力!事实上,当人们对事物形成一定的态度以后,改变的程度会减慢减小,改变的难度会加深加大。当事件过去许久以后再报结果,人们的关注度已经大为降低,舆论影响力就会严重削弱。这固然跟有些地方领导怕案件扩大,怕影响地方形象的愿望有关。但这种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愿望会适得其反。在这个案件里是不是这样,不得而知。但这种“轻开重捂”的对待新闻报道的事,却不绝于耳。

  另一方面,从网民的留言中看到,在2005年9月7日的人民网海南视窗上发布了一条相关新闻:《临高县委原书记吴光华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但报道中没有提及此事与邓善红案的关系。笔者随即于2006年3月6日23时43分用雅虎搜索“吴光华”三字,得到相关信息3. 13万项。2006年2月21日《海南特区报》的报道《“卖官书记”吴光华被判13年》中有一段涉及邓善红的内容:“收下邓善红1.5万贿款(小标题)2003年春节前的一天,时任临高县城市建设和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下简称城建大队)大队长的邓善红,为在任职上得到吴光华的关照,趁到吴办公室汇报工作之机,以拜年为名送给吴1万元人民币。吴光华如数收下。

  “同年,临高县局级领导换届,因邓善红公众舆论差,组织部门准备调整其职务,吴光华坚持让邓善红继续留任城建大队大队长职务。同年9月1日,邓善红被任命为城建大队大队长职务。2004年春节前的一天,邓善红为继续得到关照,在临高县国土局招待所附近吴光华车上,又以拜年为名送给吴5000元人民币。2004年2月,城建大队改为市政管理局,吴光华同意由邓善红担任市政管理局局长职务。同年6月8日,邓善红被任命为市政管理局局长。”

  由此可知,邓善红与吴光华的确是蝇营狗苟,为祸一方的。但把邓善红案作为报道重点的媒体是否抓住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及时的后续报道呢?如果有这样的后续报道,一定会增加受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一个干部,只要他贪污腐化对人民犯罪,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严惩。由此看来,《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是否再设一个及时报道焦点新闻后续情况的子栏目,来帮助受众观察最新的动向呢?让新闻有后续,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新闻传播的规律,否则,虽然是舆论监督,但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后,再也了无下文,受众的心理感受会是怎样的呢?负联想与负放射的出现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三、主导声音太弱,使受众感性的议论流成为舆论的主调,导致舆论负效应的出现。主导声音,就是来自于权威部门的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评价。笔者2006年3月7日22时56分用“雅虎搜索”搜索关键词“对邓善红事件的态度”,看到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被多次转载的人民网2005年7月16日观点栏目的一篇评论《七妻事件"全城都知道,纪委哪去了》,同时还出现了一篇被转载率极高的“言情”评论《海南贪官"七妻事件"乱男人心 爱多少女人够》,而砥励精神,鼓励人心的权威声音却显得非常缺位。

  请看这篇“言情”评论开头的一段话:

  “原本是因为‘收受贿赂’被捕的海南省临高县城监大队原大队长邓善红,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因为其在老婆之外包养6个情妇,并个个都为他生了孩子这事出了大名,各大网站与媒体已将此事爆炒成了‘七妻事件’。

  “尤其是广大男性同胞,对此事更是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打趣评论,他们上网发帖,有惊诧、有感慨甚至还有难以掩饰的羡慕……”

  这篇有些打情骂俏色彩的评论,成了关于这样一个反腐新闻的被广为转载的的评论,这不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吗!是什么造成了主导声音的缺位呢?一是当地的有关部门出于所谓的“敏感思维”,站出来表明态度的太少,而且缺少这样的机制。二是主流媒体评论呈现弱化甚至边缘化态势。主导声音的缺位、弱化,使一篇能教育干部,张扬正气的新闻,在某种舆论场和一定程度上变异成了一种花边舆论,是这个新闻事件及其报道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教训。

  负联想与负放射及其势能

  负联想与负放射现象作为一种传播效果,它是受众主观性、情绪性和新闻报道自身的缺陷和存疑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的消极性类似谣言,但它因为附着在真实的新闻事实上,并串连着受众自身的亲身体验,而真假参半,情理交融,因而显现的更有可信性和说服力。但这种可信性和说服力只是一种心理真实。心理真实,与其说是“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认识,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理结构⑧”,不如说是个体经验与媒介内容交融的结果,是个体体验与知识视野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传播中的受者不是被动的,它在对信息的理解上表现出强烈而顽固的经验性,我们甚至可以说,传者制作的新闻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受者形成的态度也是主观认识的产物。一旦新闻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并且提供的内容有缺陷或者存有疑点,受众的主观性就会活跃起来,产生负联想与负放射的可能性和程度就会同时加大。

  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⑨,这种负联想与负放射产生后,还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势能,对科学的理解和积极的新闻态度产生压制。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总是害怕处于孤立位置,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相符时就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来,“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个人越多,那么一派就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则更是每况愈下。这样,一方面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⑩

  在邓善红这个案件中,查处案件部门及当地的上级舆论调控部门的意见就是螺旋中优势的一方。如果这个意见表达及时,就会把受众引导到一个客观理性的思考中来。但是,在这个新闻事件中,处于螺旋优势的一方却“沉默少语”,意见优势地位悄悄丢失,相对的受众的意见随即又演化出一个二度螺旋,即受众意见中的一种或数种意见逐渐占据优势,并成为大多数,随即产生同化少数的过程。在这个二度螺旋的过程中,受众中的一些意见逐渐取得优势,但这个过程是自发的和盲目的,也就是不是知识和科学的力量起主导作用,而是一种舆论势能在起主导作用。

  由此分析,在这个二度螺旋过程中,负联想、负放射一旦形成并占据优势,就会在螺旋的过程中获得势能,给多样化的意见带来压力,其结果为消除和改变它带来困难。负联想与负放射的势能,就是这种消极意见获得了一定的受众群,影响甚至控制了舆论场。所以,消除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负联想、负放射现象,在今天的新闻语境下,靠“堵”和“捂”的方法,虽可能会奏效于一时,但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舆论溃堤,使舆论调控机制在更大的程度上丧失主动性。所以,“疏”的方法对于今天而言,是开明的选择,也是高明的选择。所谓“疏”,就是及时发布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态度,用新闻学的语言讲,就是主导声音要鲜明、突出、响亮。主导声音鲜明、响亮、及时,就能在更大程度上缩小受众推测和情绪化理解新闻的空间,就能在新闻语境中占据意见优势,就能更好地实现舆论和谐。然而,“现在各地出现了一个专用名词‘控负’,这成为地方宣传机关的主要职责。一些领导评价本地区本单位宣传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便是要将本地区本单位的负面信息控制为零”⑾尽管这种“歪曲危机信息的模式在历次公共危机事件中被反复证明是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为什么仍然不断重演?”⑿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是否按照传播学的规律指导传播工作。事实上,不仅是传播领域,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用行政手段代替事物自身的运作规律的把握,表面上是政策性和原则性,实质上是长官意志。其愿望是控负,其结果呢?加剧了更加顽固的负联想与负放射!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新闻社会,可以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作为信息传播形式之一的新闻报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只要一个事物,一个事件,出现了新变化,发生了新情况,产生了新故事,那么它就会迅速变成新闻语言,广为传播,影响受众的认识,影响受众的态度。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应该包括和谐舆论建设这一重要内容。负联想、负放射作为一种消极舆论,相应的会引发一定程度的以消沉、对抗为心理特征的个体态度。这种舆论效应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悖的。因而,寻找克服负联想、负放射现象的途径,不仅是传播学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的需要。(作者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对新闻策划的启示》研究论文)

    注释:

  ①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第91页。

  ②刘京林 《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版 第40页至44页。

  ③④林之达《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7057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5年7月21日发布。

  ⑥郭良 等 《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⑦展江 白贵主编 《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80页。

  ⑧R?J?Harris 《大众传播的认识心理学》。

  ⑨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E.Nlelle_Neumann)1974年在《传播杂志》发表文章《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⑩(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⑾⑿陈力丹 陈俊妮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2005年12月24日,《第五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