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研究

 

实践呼唤理论 理论需要更新��对新闻理论探索的一些思考

作者: 李良荣 发布时间:2010-09-12 14:40:00 来源:
  历史现象往往会重复出现。我们党自1922年《向导》创办以来,对自己所领导的新闻事业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以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第二次是在党的八大以后在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以1956年4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第三次是目前全国新闻界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这三次改革,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新闻改革所所面临的矛盾、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伴随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在新闻改革中都出现了新闻理论探索的热潮。共同的历史现象说明有一个带规律性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新闻改革推动着新闻理论的探讨,新闻理论的探讨又不断为新闻改革开辟道路。

  近几年来,新闻理论探讨空前活跃,就其深度、广度来说,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与之相比。人们赞叹,现在是办报的黄金时代,也是新闻理论探讨的黄金时代。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是人人都懂的一般道理。但是,新闻理论究竟如何指导新闻实践,新闻理论究竟应该怎样进一步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却是需要冷静地加以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和理想

  在当前新闻理论探讨的热潮中,不但有专职的研究人员,而且有一批在实践岗位上的领导人、普通的记者编辑以至通讯员跻身其间,给新闻理论探讨带来了活力。促使他们对新闻理论发生兴趣的直接动因,是他们在新闻实践中碰到了矛盾需要到新闻理论中去寻求答案。但在这同时却又有另一种情况:有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理论抱无所谓态度,过去的说法是“新闻无学”,现在的说法是“新闻有学也无用”。

  

  形成“新闻学无用”的观念,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客观上讲,指导、制约我国新闻工作的社会因素很多,新闻理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而且其他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往往比新闻理论强大得多。谨如一位报社记者所总结的:“顶头上司一句话可以把你从新闻学著作中学到的一切原理统统推翻”。这虽是极而言之,但也确实使不少同志感到,新闻理论学了也无用。从主观上讲,是新闻理论和实际脱节,这是许多从事实践的同志经常批判的。这里我们想着重谈谈主观上的原因。

  “理论和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综合来自实践第一线同志的意见,大致在三个方面:第一,新闻理论太抽象了,概念来概念去,空对空,于实践无用。第二,新闻理论太混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道该听谁的。第三,新闻理论太理想了,实际工作无法达到。这三方面意见,既有新闻理论自身的问题,也有怎样看待新闻理论的问题。

  新闻理论太抽象,空对空。这确实是新闻理论探讨中存在的问题,急待解决。这将在本文第三节加以分析。

  新闻理论混乱,各种观点蜂起,使从事实践的新闻工作者无所适从之感。这是事实。怎么看?我以为喜多于优。不同观点之间的热烈争论,正反映了学科的兴旺发达。它可以启发人们从各方面去思考,也便于实际工作者从中选择、鉴别,并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学术问题上只有一个观点、一种意见,那往往反映了该学科的萧条,会给实践带来严重的后果。从1957年到1978年底以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的新闻学只有一个观点: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它对于实际工作所造成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新闻理论的混乱,还可能指的是正确与谬误、成熟与幼稚、深刻与浮浅的混杂。这是任何一种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况且新闻学实在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探索中出现失误恐怕是必然的。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新闻学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从零碎走向完整,由混乱走向明晰。

  新闻理论太理想了,这要着重论述一下。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仅仅描绘理想的图景。斯大林曾经说过:理论家的责任在于“看未来事物的要素,并据此在理论上创造出本阶段在实践中要达到的理想。”(《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104-105)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四化”是我国人民的大目标。在这个的目标下,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新闻事业如何服务“四化”、推动“四化”?新闻理论的价值之一就是要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出发,从我国社会的特定条件出发,为新闻工作者描绘我们为之奋斗的具体理想。换句话说,新闻理论不仅应该反映、总结当前的实践,而且应该指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有了具体的理想,新闻工作者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便能鼓励人们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去从事开创性的工作。反之,新闻工作没有自己的理想,安于现状,过去怎么干,现在就怎么干,将来还是那么干;人家怎么干,我也怎么干,那么新闻事业如何前进?比如,我们希望新闻事业像磁石一样吸引全社会的人们,人们通过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能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形势,正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能够为各级领导的政治决策、经济决策、文化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若干年以后,又成为历史学家编纂历史经得起核对的主要材料库。我们希望党的希望事业(尤其是各级党报)所进行的宣传,既有坚定的原则又有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其光辉的思想赢得人心,真正使人们心服口服,从而在人们心目中有极高的权威。我们希望我国每一家报纸、广播、电视台既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又有自身鲜明的风格,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等等。这在目前实际工作中一时还难以完全做到,也许是一种理想。但这样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有明确的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努力去追求它,一步一步地接近理想的境地,退一步说,促使一时难以实现,也能“取法乎上,仅得于中”,使现状有所改观。借口实际工作一时无法做到而抛弃理想,那我们就永远只能抱残守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把新闻事业推向前进,开创新闻工作新局面,就应该有奋斗的理想,应该重视新闻理论。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新闻理论不是太理想化,而是实际工作者描绘可望又可及的理想做得太少,没有成为实际工作者的思想库、智囊团。而实际工作者也忙于完成日常的报道工作,很少能冷静下来探讨新闻工作的规律,为自己规划奋斗的理想。这也正是今后新闻理论探讨的重大课题。

  (二)理论和观念

  观念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新闻观念是新闻工作的行动哲学。在实践岗位上的新闻工作者,从总编到记者编辑,有许多人尽管没有学过新闻理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闻观念,它具体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业务工作中。比如,在新闻采写中,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一点,而不突出那一点?这,就有新闻观念在起作用。不同的新闻观念指导着不同的实践。在某省报一次讨论新闻价值的业务会上,一位副总编辑说:“什么新闻价值,省委书记的话就是新闻价值。”这也是一种新闻观念。如果在这样的新闻观念的支配下办报,他就会两眼向上,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要。

  

  只要认真回想一下,便会发现,近几年来我们新闻改观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和新闻观念的更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新的观念已开始扎根在新闻工作者头脑中。例如:

  

  信息观念��新闻事业不但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且应及时传播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改变了新闻事业仅仅是宣传工具的老观念。这样,不仅原来的报、台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专门提供各种信息的信息报刊。

  受众观念��新闻事业是依赖受众的需要而存在的,新闻事业的社会价值以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以受众接受我们宣传的程度为最后标准。这就促使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甚至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并根据受众的意见改进内容,改革形式,使得新闻事业和受众的距离开始缩短。

  干预生活的观念��新闻事业应该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指陈时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扫清“四化”道路上的障碍。这种观念促使新闻工作者投身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不怕碰硬、不怕捅马蜂窝、运用新闻工具大胆开展批评,伸张正义,反映群众的呼声。

  

  此外,还有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宣传效益观念等等。

  新闻观念的更新,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新的历史时期迫使人们不能不改变旧观念。但新闻理论的探讨对于新闻观念的更新无疑有巨大影响。

  

  新闻理论的探讨对于新闻观念的更新作用在于:它使人们头脑中的朦朦胧胧的意识明朗化了,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并自觉地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它使人们的认识从粗浅、零碎转化为完整、系统,从而越加坚定。

  思维是有“惰性”的。过去我们只强调人的思维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实际上它还有保守性。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既能走在实践的前面去指导实践,也常常会落后于实践而限制新事物的发展。所谓思维的“惰性”就是人们常常不能地按照过去实践形成的旧观念来对待新事物,甚至产生“观念崇拜”��把某种固定观念当作神一样,而不管这种观念是否适应新形势。如果我们用这种长期固定不变的观念去思考问题,那么我们的新闻事业就不可能有开拓和发展。当然,真正清除那些过时的观念,依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新闻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但重新审视新闻观念,保留那些仍然适用、具有活力的观念,剔除那些完全过时的观念,为部分适用的新闻观念注入新的内容,尤其是建立适合新形势的新观念,是新闻改革的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新闻改革首先是新闻观念的改革。这就需要新闻理论作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为新闻改革开拓前进的道路。

  

  (三)迎接实践的挑战

  当我们肯定开展新闻理论探讨的必要,肯定近几年来新闻理论探讨的成绩时,我们也无庸回避新闻理论探讨中的问题。正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新闻理论研究落后于新闻实践。这集中表现在新闻理论研究中“空、旧、窄”的毛病。

  一、空。这就是前面所指出的“新闻理论太抽象,空对空。”确实,理论本来是对实践的抽象。问题在于我们的抽象层次太高。抽象层次越高,覆盖面越大,但离实践也越远,使得实际工作者很难和本职工作联系起来,给人“隔靴搔痒”“雾中观花”之感。试以研究新闻事业性质为例来说明。新闻事业分为中国和外国两大层次(外国还有多种层次),中国新闻事业又分为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四个种类;报纸又分为各级党报、各种专业报、晚报、科技报、信息报、青(少)年报等类别。广播也分为中央、省(市)、地(市)以及县广播站等多种类型。要细分还可以再分下去。长期以来,新闻理论研究集中的课题是新闻事业的共同特性和报纸的一般功能。这样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不认识一般很难认识个别。但认识了一般并不等于就认识了个别。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该具有什么特色?我们很少有完整的论述。近几年来,专业报、晚报、科技报、信息报等如雨后春笋,但新闻理论仅仅一般地论述报纸的特点和作用,很少去研究各种类型报纸的特点和作用。在农村,县广播站依旧是受众面最大的传播工具,但我们仅仅论述广播一般原理,很少去探讨县广播站的特点。这样,许多新闻工作者尽管学了不少新闻理论,但和本身实践联系不上,就对新闻理论缺乏兴趣。

  二、旧。新闻理论研究的课题陈旧,新开辟的领域不多。近几年来,新闻理论探讨集中于: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指导性、商品性、读者需要等等。这些课题基本上是1956年新闻改革时提出来的。由于1956年新闻理论探讨中途夭折,把这些问题搞清除,对于澄清思想混乱是必要的,有不少文章在旧课题上提出了新见解。但相比之下,对于新形势下新闻工作急待解决的新问题,我们涉及实在太少。不说革命战争年代,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期情况相比,目前新闻事业面临的历史条件很不相同。比如:

  1.工农业生成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调查,各企业单位有55.8%的信息来自新闻事业,被认为提供信息服务最好的方式。但人们还觉得新闻事业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见《人民日报》1985年5月29日)。

  2.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在封闭的情况下办新闻事业,现在却在开放的条件下办新闻事业,而且以后还将更加开放。各种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

  3.受众的数量、素质大不相同,尤其是随着教育水平提高,人民的独立自主倾向加强,过去比较简单的宣传方法越来越不受受众欢迎。

  4.各新闻单位的竞争剧烈,发行量问题对各新闻单位的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在肯定“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喉舌”这样大前提下,五十年代老一套办报方法不能不改变,新闻内容的控制、报道方法、宣传方法需要大的改革。但究竟怎样改革,我们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此外,实际工作还有许许多多的新矛盾。比如说,在综合性报纸中,采写经济新闻投入的人力最多,版面最大,但读者却最不感兴趣,经济新闻怎么写?在电视中,电视新闻在各地方电视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但所有调查都表明,电视新闻在电视各挡节目中观众最少。电视新闻怎么吸引观众?报社内部的机构设置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那么机构该怎么设置?广告正在侵蚀经济新闻,广告与经济新闻怎么区别?……许许多多实际问题在困扰着实际工作者,渴求着得到解决。但我们对于新问题、新事物缺乏敏感,或者缺乏热情,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新闻理论和实践是一种若即若离、不冷不热的关系,那就很难想像实际工作者会对新闻理论表现出亲热来。

  

  三、窄。新闻理论研究的领域太窄。从新闻的传播过程看,大致有这样五个部分构成:传者��报、台编辑部;信号��文字、声音、图像;媒介��报纸、电台、电视台;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社会效果。从这五个方面来说,新闻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媒介本身,像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性质、作用,新闻的要求、新闻写作的体裁,而对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很少。比如,新闻语言是对社会通用语言影响最大的,但我们对文字表达的基本语法(错别字、词语运用等)讲得多,而对新闻语言的规范、特点等研究很少。而研究得最少的还是受众和社会效果。本来,受众和社会效果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恰恰是我们研究中最薄弱的,既缺乏定性研究,更缺少定量调查,对受众和社会效果,我们基本上处于经验估计上。在一些文章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极大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显著的社会教育效果”,其根据至多是一些受众的来信,领导同志的表态,甚至完全是凭空想像的,极少有确实的调查材料。由于缺乏真实的反馈,我们就很难在研究中提出真知灼见,得出令人信服的新观点,修正一些过时的旧观点,新闻工作就不能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

  理论的可贵在于创新,在于倾听实践的呼声,回答实践中提出来的新问题,在于抓住实践中提出来的新问题,在于抓住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的萌芽去总结、论证。这样才称得上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不求有创见,但求无过错”的旧的功过观,因此,往往是等实践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以后,我们才去总结,而不是抓住苗头及时探索,这样一来,新闻理论就只能跟在后面,亦步亦趋,而无法走在实践前面去指导实践。

  为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改变一下新闻理论研究队伍的现状。一方面,新闻理论工作者要走向实践,或是调查研究,或者亲身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并且拿出理论家的勇气来解决新问题。另方面,要有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实际工作者参加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来总结实践经验。两支队伍相互结合,才能改变新闻理论研究中“空、旧、窄”的毛病。

  (四)用现代思维科学改革新闻理论

  开创新闻理论的新局面,不仅需要改革研究的内容、课题,而且要改变理论工作者的思维方法。有些同志认为现在是“方法论的时代”,即不仅是我们研究什么材料,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这些材料,如何来处理这些材料。从新闻理论的现状看,这倒并非是危言耸听。

  从我们党的新闻学史来看,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在第一次新闻改革过程中,奠定我们新闻学理论的基础(那个时期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像陆定一等同志的论文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有关社论至今还是新闻理论课的必读文章),1956年和近几年来的新闻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作了发展和完善。在这样的新闻理论探讨中,理论工作者主要的思维工具是传统的哲学,就是用传统的哲学观点来解释、研究一系列的新闻现象和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构成新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对于指导当前的新闻实践起过积极作用。在当前及今后,传统的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充满活力,是我们研究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否则,我们的研究工作可能会迷失方向。

  

  在确定总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我们迫切需要改革一下传统的研究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的哲学也是正在改革,面临哲学现代化的问题。哲学工作者面对当代社会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从其他新兴学科中吸取营养,得出新结论,力图使哲学应用化、科学化、具体化。另方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一大批新兴学科在崛起,和新闻学有关的主要有:称为“三论”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统计学、预测学等等。这些学科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发展史,但我国还刚刚起步。在新闻学理论形成中,我们并没有吸收这些学科的积极成果。这些学科完全应该成为我们理论探讨中的辅助性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用信息论方法来研究新闻信息量的控制,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来研究宣传方法和受众的接收能力、社会效果问题,用系统论方法来研究开放式社会条件下传播渠道的相互关系问题,用普通语言学来研究新闻语言问题,等等。这将大大开拓新闻理论研究的领域,丰富目前比较贫瘠的新闻理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理论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如果不用现代化思维科学来改革、充实它,那就将更加落后,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就个人的感觉来说,我对目前的新闻理论有某种危机感。那种拒绝学习新学科、拒绝用新学科的积极成果来改革新闻理论的思想是落后于时代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有不少同志认识到了改革新闻理论的紧迫性,并开始着手工作,试图用现代思维科学来研究新闻理论,写出了一些有质量的论著。但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些幼稚、粗糙。其中一个显著的毛病是:在有些文章中,作者仅仅用一些新的名词、术语来表达人们所熟悉的基本观点,“新装璜,老产品”,人们花了许多时间来阅读,结果获得的是一些新鲜词儿,而不是新鲜观点。还有些文章,作者试图用新闻学上的老材料、老观点去印证新学科中的某些结论,这和新闻理论研究的实际目的正好相反。

  产生这些毛病,或者是由于没有看懂新学科,只学到了一些皮毛;或者是对新闻理论不甚了了;或者是对此两者一知半解。这三种情况,都无法使新学科和新闻理论完美地结合起来。

  用现代思维科学改革新闻理论,不是为了学时髦、赶浪头,而是为了解决新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新结论,对新历史时期的新闻工作的规律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帮助实际工作者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把新学科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到新闻理论中去,有要用人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这是一项开创性的难度很高的工作。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要精通马列正义的基本原理,熟悉传统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现状,真正弄懂新学科。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上,才谈得上新学科和新闻理论的有机结合,新闻理论研究才会有所创新。

  这确实不容易。但我们如果认准了方向,脚踏实地去做,新闻理论研究一定会做出新成绩,新闻理论将有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