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研究

 

人才战略:中国新闻界跨世纪的论题

作者: 蔡雯 发布时间:2010-09-10 21:31:00 来源:
  世纪之交即将来临。在改革开放大潮将中国新闻事业推向蓬勃发展的峰巅之际,一个日显严峻的问题也摆到了我们面前--

  新世纪的中国传媒谁来支撑?

  中国从来不乏杰出的新闻人才,从邹韬奋、范长江到至今笔耕不辍的穆青,他们是几代有良知和道义的中国新闻人的代表。今天他们的精神仍然感召着、激励着后来者,年轻的一代记者“重走长征路”、“老少边穷行”,他们的笔下依然流淌着浓浓民情和悠悠思虑。

  然而,经济潮起,物欲横流也无可避免地冲击着、分化着新闻队伍,有人成了各种“好处”和“红包”的奴仆,有人成了披着“记者”外衣的“掮客”,有人甚至为金钱出卖国家机密……新闻“有偿”,给中国新闻界蒙上了沉重的污垢,令正直的记者也难辩清白。新闻圈内外,无不心忧:凡此劣迹不除,新闻队伍怎能担当“耳目喉舌”的使命?何谈为民鼓与呼?

  新闻媒体,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文化信息载体和舆论工具,每到历史变革的重大关头,都负有为社会大众解疑释惑、引路导航的重任。而能否担此重任,又取决于支撑着这些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谆谆告诫,“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政治家办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道理正在于此。可以说,在我国经济转型、因而必然出现各种新的情况和矛盾的特殊时期,新闻媒体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新闻工作者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全体中国人的安危和利益,关系我们民族的未来。建设一支合格的、过硬的新闻人才队伍,是时代的需要,急不我待。

  放眼世界,我们还会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间新闻传播的角逐,看到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通过大众传媒实行信息流通的垄断,从而干涉别国内政、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我们不能不重视新闻队伍建设问题,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起强有力的舆论阵地,参予全球性的竞争,使中华民族的声音响彻世界舞台。

  建设新闻人才队伍,还是所有新闻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新闻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媒体的发达兴旺无不与人才的发现与使用相关,即使如旧中国的《大公报》,之所以在当时广有影响,能与范长江、萧乾、子冈等一批著名记者无关?今天中央电视台能够推出如“焦点访谈”等一批名牌栏目,不也得益于其采用新的体制,吸引与选用了一批优秀人才?出色的新闻人才能够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使媒体发展壮大;而实力雄厚的新闻媒体也往往更能造就人才、吸引人才,这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也是媒体发展所必需的良性循环之所在。正是出于对人才的高度认识,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为培养跨世纪的新闻人才提出了“一二三”计划并付诸实施,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人才工程的建设大业,它将为新华社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架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这是有关新闻人才战略的首要问题。该问题的完整答案难以在传统的新闻教科书中找到,更不能从西方新闻界“引进”。答案应该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目前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实践中去探寻。国情和实践,对新型新闻人才的要求表现出一系列的辩证性--

  一、以政治家的头脑决策,正确把握方向;以企业家的谋略运作,追求最佳效益。

  人们通常认为,政治家与企业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前者以信仰坚定、目光远大著称,后者则以精于变通、重视实效知名。而今天复杂的社会现实恰恰需要新闻从业者特别是那些担当重任的中高级人才身兼此两者似相矛盾的才具。何以如此?因为社会转型时期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生活的导航者,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步,操纵它的人就必须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短期等种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从而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宣传政策、鼓舞和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仰、立场,在各种社会动荡面前,就难以做出正确的诀择,致使新闻报道不当,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教训,从改革初期对一些企业家宣传失当,到近几年关于高消费的报道导向不佳,以及一些周末版格调低下等,都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不好的反应,说明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政治家办报的觉悟和水平。

  另一方面,在从事具体的报道和其他各种与办报有关的业务活动时,又需要有企业家那种善于应变、讲求实效的才干。这与江泽民同志倡导的“政治家办报”并不矛盾,正如他还指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只有能为读者所接受、所喜爱,“导向”才不会流于空谈。因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我们必须学会研究受众,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客观需要策划报道,这种策划与企业家们普遍重视的企业策划、营销行为有相通之处,企业通过精心设计的途径和方式,向社会公众推销产品或服务;新闻媒体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方式和手段向受众推广新闻信息和思想观念。所谓宣传报道的艺术正在于新闻策划之中。对此我国媒体起步较晚,但成功的尝试已不胜枚举,如新华社记者从山东跟踪采访到北京,写出《菜价追踪》这样厚实有力的问题性报道;经济日报的记者邀请读者一同微服私访鞍山市政府,写出《密访“马上就办”》这样引人入胜的通讯;羊城晚报记者千里跋涉,寻找一个因交不起学费而离开大学校门的穷学生,从而唤起全社会对特困生问题的关注……每一个报道无不包含着独特的设计、精密的筹划,从而才得以一种别具特色的报道手法和包装形式向受众说清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传输了一种正确的思想。这样的报道是读者们乐于阅读而且心悦诚服的。可以说,在今天新闻媒体正逐步走向市场、新闻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下,新闻策划、新闻人的谋略,是致胜的利器。时代正大声呼唤策划型的新闻人才。

  二、立足于受众,而又超越于受众;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工作原则和一贯作风,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优秀记者的成长永远靠祖国和人民滋养,这已经为走过战火硝烟和新中国建设洪流的穆青以他的辉煌成就所印证。今天的经济变革与社会变迁正在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卷入新的惊涛骇浪之中,这是个矛盾四伏、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明察秋毫、敢担道义、笔走风云的记者。这种记者与人民大众水乳交融、息息相通,甘当人民的公仆,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但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超越于普通大众之上,不盲从社会潮流,不迎合低级趣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以高尚的品质、独立的精神和正确的思想使社会公众受益于他的事业。这种记者深入生活、体察生活,但决不沉溺于生活,而是永远保持着超越于生活之上的理念和思索。他不会贪图享乐,陶醉于“红包”、酒桌、舞场及各式各样的迎来送往,新闻岗位决非他们谋一己私利之“近水楼台”,而是一股挟其行万里路、吃万般苦、不得“真经”不罢休的神圣力量,使他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而又加倍地报偿社会。

  也许有人哂笑:这不过是理想主义的图画。但今天的事实能够让我们不时感受到理想在向我们靠近--有记者为了摸清“路霸”的实情,寒冬腊月连续几天守在运货的大卡车上,忍受着刺骨寒风明察暗访;有记者为了探清窃车团伙的底细,甘冒生命危险混入罪犯的窝点,为警方提供了可靠情报;有记者在洪水即将夺走生命之时,想着的是保护好采访获得的图片资料;有记者出差途中遇见歹徒行凶,挺身而出,以鲜血书写勇敢和正义……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决非理想的杜撰。我们有理由相信,走入此行列的年青人终将越来越多,新闻工作,将成为一个守望与捍卫人民利益的神圣岗位。

  三、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又致力于开拓与创新;承袭着悠久的文化,又扬弃着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不仅要靠记者用正直坚强来担当,还要靠记者用远见卓识来完成。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既要像前辈一样知识渊博,更要不断吸取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最新成果,以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不落队,不因知之甚少而以讹传讹、误导受众;不因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无法参予国际间的新闻竞争;不因现代化操作技能的缺乏而影响新闻传播的时效……

  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急切需要专家型的记者,仅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支生花的妙笔已经远远不够了。新型记者要像专家学者一样有专业知识的积淀,像专家学者一样有深刻的思索与准确的预见。他像新闻界前辈一样深入采访、细致调研,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给予受众的不仅仅是新鲜的信息,还将有思想的启迪和明智的规劝。

  现代新闻媒体的发展还需要他的从业者成为十入般武艺俱全的“全才”,从策划报道到采写编评,从组织调度到版式包装、节目制作……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深谙传统的新闻业务技能,但决不固步自封、循规蹈矩;他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广收并蓄的才能;他长于思考,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他是一个冲锋陷阵、武艺超群的战士,又是一个运酬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这样的人才对于媒体有着最大的可使用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传媒的工作效率。


  育才、选才、用材--人才战略的系统工程

  理想的新闻人才不是天然生就的,他需要良好的培养体系和适宜成才的外部环境。人才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多个环节组成,而新闻媒体和新闻教育单位在这方面承担着最重的责任。

  一、初始教育与在职教育共同构成培养新闻人才的阶梯。

  新闻院校是培养新闻人才的第一块基地,担负着选苗和育苗的重任。正规的新闻教育对于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初始教育,但我国这一教育的现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专业设置与新闻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新闻岗位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陈旧,与目前的新闻改革实践有相当距离;教学手段落后,重知识灌输而轻技能训练;教学设备老化,不能与新闻实践同步,等等。这样的教育状况下培养出的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等不足。因此,新闻教育的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是建立人才队伍的第一要务。

  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缺欠,是在职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新闻从业者的教育通常是一次性的,即工作以前的院校教育。而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都在不断加速,新闻工作的特点恰恰要求其从业者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这便使连续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新华社已经意识到此,责成培训中心与中国新闻学院共同承担在职人员的培训任务,“九五”规划要求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在职教育,应该成为所有新闻院校与新闻媒体共同担起的任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

  二、选拨人才与流动人才相结合,造就人尽其才的大环境。

  新闻单位选拨人才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关口。从业者能否顺利地找到用武之地,关系到他今后的成长和成就。因此,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宗旨,选拨记者编辑决不能以权谋私、认人唯亲,而应严格把关、公平处事,一切以事业发展大局为重。

  “进”和“出”是相互依存的,要让有才干的人进得来,就必须让不合适的人出得去。只有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打破终身制,才能人尽其才。我国许多媒体已经深刻认识到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纷纷推行聘任制,一些电视台公开向全社会招聘工作人员,使人才的选拨成了源头不尽的活水,保证了新闻队伍的朝气和活力。只有人才流动真正推而广之,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才会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发奋向上、争为优秀的局面,新闻人才才有可能大批涌现。

  三、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法规和制度,激励成才。

  新闻人才的敬业爱岗、钻研业务不能完全依靠自觉,还需要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促成。要彻底杜绝新闻行业中的不正之风,更要靠法制管理和制度的健全。新闻管理已经成为所有新闻媒体发展事业的关键环节,用人是否得当、纪律是否严明、奖罚是否有力,直接影响着新闻单位内部的风气,影响人才的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对于管理体制的变革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从沈阳日报最先推出内部职称聘任制,到中国青年报实行主编竞争上岗;从一些电台电视台推行制片人制,到羊城晚报首开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所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理顺媒体内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系列改革取得的成功,将激励中国新闻界继续前进,将激励中国新一代新闻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