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研究

 

从信息通讯技术看未来:新闻、传媒、性别与高等教育——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系列会议报告

作者: 刘燕南 发布时间:2010-09-10 15:50:00 来源:传媒学术网
  由国际电信联盟(ITU)主办并得到联合国(UN)等国际组织大力支持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The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继2003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阶段会议之后,于2005年11月16日至18日在突尼斯举行了第二阶段会议。

  突尼斯地处非洲北端,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历史上,突尼斯曾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开始阿拉伯化,之后又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881年成为法国的殖民地,1956年宣布独立,翌年成立共和国。受地缘政治、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影响,突尼斯奉行中立、睦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表现出温和、务实和平衡的特点,既强调其阿拉伯、伊斯兰和非洲属性,又大力发展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些舆论认为,此次峰会选择在突尼斯召开,多少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该国外交政策的一种回应。

  本次世界峰会的主旨是,为全球范围内信息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规划,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CT)[1] 的潜力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人类的进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大约70多个国家的首脑及政要,以及各国政府、企业、国际组织、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数千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派出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加强合作、促进发展、共创信息社会美好明天”的5分钟主题发言,阐述中国政府对推动信息社会建设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本次峰会包括会议、论坛和展会等几个部分,承办方为此在突尼斯市郊专门兴建了一个大型临时会展中心,并提供免费班车往来于各大宾馆和饭店接送参会代表。会议部分由一个主会场和十几个分会场构成,形成一个开放的会议群,颇象一个自由市场,代表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会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参会。在展示区,世界著名厂商,如微软、Intel、IBM、诺基亚和中国的华为、中兴等IT通讯公司,则纷纷租位设展,拉开了角逐的架势。中国的中兴公司,将通往会场道路的路牌广告全部买断,一眼望去,在突尼斯难得一见的中国汉字,显得十分醒目。

  应新闻与传媒专业教育全球网(JourNet)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邀请,我参加了此次峰会以及与新闻传媒和高等教育相关的若干会议,如“世界新闻与传媒教育研讨会”、“世界电子媒体论坛”、“性别与ICTs会议”和“‘通过UNITWIN/UNESCO教席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建设知识型社会中的作用’圆桌会议”等。下面简要介绍这四个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我的参会感受和一些信息。

  1、 “世界新闻与传媒教育研讨会”:探寻新闻传媒专业教育的新路

  本次“世界新闻与传媒教育研讨会”由JourNet主办,突尼斯“非洲记者职业培训中心”承办。该全球教育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1999年成立,旨在采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的信息技术,联合各大专院校和培训中心,为进入新闻传媒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培训,为扩大和改进全球范围内新闻与传媒实践,提供更好的专业教育。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现代社会新闻与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会议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小组讨论;一是大会研讨。来自中国、菲律宾、印度、尼泊尔、突尼斯、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摩洛哥、南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大约40余人参加了会议,基本上是高等院校或专业培训学校从事新闻传媒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

  小组讨论会于11月13日先期举行,由“信息与传播世界新秩序”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芬兰教授卡拉·诺顿斯登(Kaarle Nordenstreng)主持。围绕“新闻或其他新兴媒体从业者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主要挑战是什么”、“贵校专业课程的特点是什么?能否从与其他国家课程与教学的比较中获益”、“对本专业教育体制的南北合作有何看法”、“对全球新闻与传媒从业人员的教育最重要的5点是什么?”等议题,来自菲律宾、南非、澳大利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德国、尼泊尔、坦桑尼亚、美国的学者各抒己见。笔者采用PPT方式发表了题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报告,详细探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院系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市场供需方面的情况,并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

  与会者来自不同国家,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所谓转型国家,新闻教育所师承的体系不尽相同,因而对于借鉴学习他国经验有不同理解。比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新闻教育,过去一直采用苏联老大哥的体系,如今则全盘向西方看齐,这个过程也历经波折。不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目前的新闻教育需要开拓新课程和新形式,尤其是增加与市场经济、传媒管理和全球化趋势相关的知识。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加强新闻专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能力,是新闻传媒教育的重点之一。

  大会研讨随后举行(11·14~11·15),非洲记者专业培训中心执行主席、突尼斯教授里德哈·纳加(Ridha Najar)作为此次JourNet会议的五大主委之一,也是东道国代表,主持了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有来自突尼斯、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瑞典、德国、美国的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如何运用高新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围绕互联网开展新闻教育,成为研讨的中心议题。

  澳大利亚迪金大学的副教授斯蒂芬·奎因(Stephen Quinn)认为,由于新闻消费模式的改变��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而不是传统媒介接收新闻,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博客(blogs)、手机博客(Moblogs)、播客(Podcasting)、视频博客(Video blogs)成长迅猛,新闻生成方式的多元化��用户生产和参与式新闻出现,以及受众细分的进一步加剧,世界新闻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新闻教育也应该随之而改变。

  法国里尔新闻学院的克里斯蒂昂·杜阿(Christian Tua)教授和德国Eichstätt-Ingolstadt大学的哈里西马赫尔·迈克尔教授(Harnischmacher Michael)分别介绍了利用网络进行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教育培训的情况。美国纽约艾奥纳学院新闻系乔治·索托姆(George Thottam)教授以“在线新闻教育:美国新闻教育的新挑战”为题,探讨了美国开展网络新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与传统新闻教育相比,在线新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并引发了与会者就网络新闻教育体系、规模大小、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互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菲律宾马尼拉大学新闻中心的维奥莉特·B·瓦尔德斯(Violet B.Valdez)教授则发表了“缩短学习中的距离”的报告,介绍了该校为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学生提供互联网新闻教育的情况,强调该校一直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优势,并就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实务操作)、页面设计(多媒体与链接形式)、教学互动(在线互动与亲身互动)等环节进行了说明,对上述问题多少有所回应。不过,对于如何评估网络教学的效果,与会者却莫衷一是,显然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世界电子媒体论坛”:全球广播者的目标与原则

  “世界电子媒介论坛”由世界广播联盟(World Broadcasting Unions, WBU)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Arab States Broadcasting Union)主办,得到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15日开始,16日大会正式召开。

  来自联合国传播与公共信息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广播联合会和技术委员会、欧洲广播联盟、加拿大广播公司、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日本广播联盟、尼日利亚广播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俄罗斯、多哥、新加坡、巴林、斯洛文尼亚、瑞士、菲律宾、美国、牙买加、法国、哥伦比亚、突尼斯、加纳、委内瑞拉广播产业协会、BBC阿根廷、意大利RAI电视资料馆、BBC阿富汗分部、埃及国家电视台、国家地理频道、互联网广告局、微软公司等官方机构、媒体组织以及商业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场气氛十分热烈,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广电业和广电人如何运用信息通讯技术(ICT)建设全球知识型社会 [2]、传播者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如何,成为关注的重点。会议议题包括“实现新千年的发展目标──广播电视与新技术的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广播电视技术与传播内容的关系──媒介即讯息?内容是讯息?”、“视听资料的保存──为21世纪乃至未来”、“信息社会的文化多样化和民主对话”、“冲突地区记者的安全问题”。

  关于“广播电视与新技术的应用”,与会者探讨了广播电视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生存状况,推动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环境,并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对于表达贫困和边缘群体的呼声和心愿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传播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部分,探讨的重点是节目制作和媒介传播的哪些领域可以从信息通讯技术(ICT)中获益。一些代表质疑,ICT能够提高生产率,这是否意味着使用信息通讯技术一定比劳动密集型方式更加高效?

  在“广播电视技术与传播内容的关系”议题下,麦克卢汉的观点──改变我们社会的更多的是媒介技术而非媒介内容,受到同样来自加拿大的CBC(加拿大广播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拉比诺维奇的挑战,后者认为“内容才是一切”,“新技术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设施,更多地共享信息和更先进的工作流程,然而,我们努力的重心应该是,一旦受众需要,便能利用新技术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向受众传播更有吸引力的内容。……(新技术)它承担了一种创造性过程,例如以更丰富的平台呈现比以前更有意义的内容使自己充实壮大起来,获得新的受众。”

  关于“信息社会的文化多样化和民主对话”,委内瑞拉广播业协会副主席艾利西亚·菲诺(Alicia Finol)博士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多元化为标志的社会和文化复合体,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挑战,它要求个人、社会、政治、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的开放。“每一次技术整合都满足了人们对于新的特定人文主义理想需求,相应地,这种理想也存在于当今世界上多种文化的互动中。……然而,仅仅依靠新技术并不能确保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丰富性和言论的多样性,也不是所有文化和人民都能接触到那些新技术的表达方式。”因此,菲诺博士特别强调,新技术应有助于推动民主对话,以此确保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表达,这也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前提。

  与会者还对“视听资料的保存”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认为,许多文化遗产因保存不当而消失在胶片和磁带上,新技术能够为保存文化遗产出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寻找那些流失或尚未找到的文化遗产,希望国际广播电视档案联合会(FIAT/IFTA)的工作更有成效。加勒比海广播联盟秘书长帕特里克·科泽(Patrick Cozier)特别提到:应该支持前殖民地国家向前殖民者提出归还自己文史资料的要求,……虽然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他人知识产权产品的使用者,但是在其娱乐和文化产业中,发展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趋势已显著增强,因此,随着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自有知识产权问题已呈现出新的重要意义。

  对于“冲突地区记者的安全”问题,几乎所有与会代表都表示,近年来冲突地区新闻记者死亡率居高,对于新闻这项高风险的职业,政界领袖和国际组织官员应该积极考虑采取立法等措施,更有效地保证信息内容提供者的安全问题;并且强调,任何对于合法的职业信息收集活动的传媒工作者蓄意进行直接攻击,在国际中都是违法的,可构成战争罪,应予以惩处。

  会上,国际广播联盟(WBU)代表全球主要广播电视机构和各区域性广播联合会,发表了《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广播者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在新的信息通讯技术条件下广播者(broadcasters)的工作原则和目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传播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供信息和内容的媒介;二、尊重并推动言论自由、传媒自由、媒介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三、电子媒介将在信息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四、广播电视对于保证整个社会在数字世界中和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五、信息应该让每个人易于接触。

  3、“性别与ICTs”会议:为两性平等而努力

  “性别与ICTs”问题研讨会是本次峰会的另一个分会,11月17日上午举行,“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性别委员会”(WSIS Gender Caucus)主办。该委员会是一个由各国政府、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联合国系统的成员组成的多种成份的联合团体,成立于2002年5月,受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国ICT事业组、国际电信联盟(ITU)性别事务工作组、芬兰外交部、丹麦外交部、瑞典国际发展合作部(Sida)等的支持,旨在贯彻WSIS方针和实现新千年的发展目标(MDGs),努力减少贫困,重视基本人权和性别平等,建设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缩小文化、社会、技术和经济差距,尤其是致力于督促各国政府将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并且在信息的交流应用和网络工具的使用方面,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实施:性别委员会的过去、现在和后突尼斯时代”。会上,性别委员会代表再次强调了其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性别平等必须成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女性平等地参与塑造信息社会的决策;为女性提供接触新旧信息通讯技术(ICTs)的多种途径;设计ICTs服务于人民;加强女性对于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塑造的全面参与;加强研究分析和评估以引导行动。

  来自印度、泰国、丹麦等国家的女性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她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女性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则着重谈到发展中国家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旧的性别歧视、知识沟尚未填平,新技术又带来新的信息和数字鸿沟,并导致新的不平等产生;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不仅面临着所属国家希望搭乘信息通讯技术的快车追赶发达国家,以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问题,而且也面临着自己能否乘上这列快车,改进自身,实现自我价值、推进性别平等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性别委员会的责任,更需要各国政府、民间机构的支持,尤其是女性组织和女性自身的不断努力。

  国际妇女权益保护中心(纽约)、韩国妇女发展中心、阿联酋迪拜妇女学院、英国萨西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以及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印度、尼泊尔、苏丹、丹麦、瑞典、中国、乌拉圭等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女性组织的代表约3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各抒己见,不时出现激烈的观点交锋,有不少参会者等不及话筒传到手,便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与此同时,有关各种女性组织或机构、女性研究项目的介绍资料,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性别研究中心”、韩国“亚太女性信息网络中心”、英国萨西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发展与性别之桥”项目、泰国亚洲技术学院“性别与数字经济”研究等,也在会议上散发。

  出席会议者几乎全是女性,男性与会者只有寥寥二、三人。一位男性代表半开玩笑地说,女性在这里不是半边天,而是整个屋顶。另一位女性代表则认为,男性对参加本场会议的漠然,多少表明争取性别平等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4、“联合国教席项目圆桌会议”:UNESCO在建设知识型社会中的作用

  本次“通过UNITWIN [3]/UNESCO教席项目UNESCO在建设知识型社会中的作用”圆桌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高等教育分部主办,11月18日举行。参加者包括联合国79个教席单位(包括本校“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代表,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相关团体的代表,部分商界人士,共约100来人。

  UNITWIN/UNESCO教席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1年发起建立,旨在以优秀的专业团队和有效的形式,为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服务。UNITWIN/UNESCO教席项目几乎覆盖所有重要的知识领域,致力于培训、研究和信息交流活动,主要受益者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75%的项目设在此类国家)。

  本次会议的议题包括:一、UNESCO教席和网络在消除现存知识沟和信息沟中的作用;二、高等教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教席和网络在加强国家的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三、在建设知识型社会中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四、教席和网络——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而建立的国际合作形式和伙伴关系;五、在执行“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教席和网络的未来职责。

  UNESCO高等教育顾问阿布达拉·布勃塔纳(Abdalla Bubtana)博士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在构建知识社会中的作用:UNESCO面临的挑战”的工作报告。他提出:在构建知识型社会的诸多支柱中,高等教育和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支柱。……使用知识的能力而非物质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差别所在。……资金不足、人才流失、电脑空间语言多样性的缺乏,都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与研究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构建知识型社会,跨越知识和发展鸿沟,国际组织必须共同努力,应该合作开展一些更重要的活动,以消除接触信息通讯技术的障碍,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网络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努力应该进一步加强”。

  在UNESCO高等教育分部发布的会议文件中,特别提到巴西、印度和南非三国,认为他们在提高知识生产能力,以及在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中推动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能力方面,已经大踏步前进,是发展中国家的正面典型。

  来自非洲、阿拉伯国家、亚太、中东欧、西欧和北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等6个不同地区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在构建知识型社会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在各地的进展,和与会者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就如何充分挖掘信息通讯技术的潜力,改进和加强UNESCO教席项目在消除现存信息沟和知识沟中的作用,建设全面平等的知识型社会,进行了探讨。

  白俄罗斯国家法律信息中心“UNESCO信息技术与法律”教席项目负责人Yuly I.Kashinsky教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对来自中东欧23个国家和10个独联体国家(包括不少转型国家)的资料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首先肯定了开展UNESCO教席项目的意义,是国际间在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实现对于人权的普遍认同,并且提出:“UNESCO信息通讯技术教席在加强中东欧国家生产、传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方面有一定贡献。……白俄罗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使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目前正积极发展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法律教育模式,其成果之一就是建立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国家法律信息体系。”他建议,加强各信息通讯技术教席之间的互动,将教席项目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成为一种组织化、技术化的新型教育体系,进行开放式的网络培训,按照UNESCO《平等教育宣言》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精神,为偏远地区和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

  “圆桌会议”并无圆桌形式,仍然是讲台上下两方,面对面相对而坐。不过对于中心议题,与会者畅所欲言,见仁见智,建言献策,体现了平等、多元、包容和聚焦的特点,也许这便是“圆桌会议”的内涵之一。

  5、感受一二

  (1) 科技实力与市场创意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二阶段会议搬到非洲国家突尼斯召开,一些舆论认为这是联合国尤其是秘书长安南的平衡之举,意在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着眼于推动ICT(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会议期间,ICT也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本次峰会由会议、论坛、展会等几个部分组成。在会议区,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肤色各异,操着带各种口音的法语和英语 [4]或慢条斯理或慷慨激昂地发言。然而在展示区,仍然是以微软、Intel、IBM等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欧美大厂商,风景这边独好。这些厂商都带来了一些最新研制的信息通讯技术和产品,并且不遗余力地招揽观众。他们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询问和解说之声不绝于耳,另一些展位则人流稀少得多。

  在挂着横幅“罗马俱乐部·30智囊团”的会议厅,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主持的研讨会,是所有分会议中最受追捧一场,没有任何一个会议厅有那么多人聚集,那么投入地参与,一直挤到门口都有人伫足聆听。尼葛洛庞帝所受到的关注和尊重,似乎超过了主会场上出席会议的众多国家首脑和要员。

  尼葛洛庞帝带给本次会议的礼物是“一百美元计算机”(one-hundred-dollar computer)项目,一种便携式计算机,仅售一百美元。如此低廉的价格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会场上提问发言十分踊跃,不少人在探讨这一项目的现实可行性。据悉,这类计算机在配置、上网和能源使用上,考虑到一些不发达地区缺少电力和网络等落后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变通和调整,意图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尤其是在学生中普及。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一直以创新科技同时兼顾市场著称,科技与市场的并行既给它带来名利,也引来不少争议。“一百美元计算机”项目从科技含量上看,并无制高点,可是在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界推广和普及信息通讯技术方面,却可能占据了市场创意的高端。这个项目与其说是着眼于科技,不如说是着眼于市场。展会不仅是科技实力说话的场所,也是市场创意竞争的舞台。

  (2) “技术无国界”与“教育资源共享”

  建立知识型社会,推动信息通讯技术跨国界、跨文化、跨阶层、跨贫富的无障碍使用,成为此次峰会及一系列会议的共识。与之相应,各种分会都在积极提倡并且着手探讨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ICTs,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建设知识型社会离不开ICTs和高等教育的支撑,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教育落后等问题,如何谋变求新?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借助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来推广信息通讯技术。比如,微软在埃及投资推广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IBM也启动资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不仅如此,微软、摩托罗拉、Novell、Oracle、Ciscohe等公司还填补了高等教育的一个空白,即通过网上授课和面对面教学两种方式,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之外,提供教育培训,颁发证书。2000年,IT公司为世界范围内的160万名学生授课,其中Cisco公司采用19种语言授课,共颁发240万个信息通讯技术类证书 [5]。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金的投入持续减少,要求发展网络教学,实现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呼声也很高,这一点无论从“世界新闻与传媒教育研讨会”还是从“UNESCO圆桌会议”中,都可以明显感觉到。本次峰会已出现这样的动向:一些ICT大厂商着手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积极推出全球性网络教育(on-line education)、网络学习(on-line learning)项目和相应的产品,试图通过硬件(技术)和软件(教育)的配合和捆绑,向全球推张。各国政府、产业界和教育界相互呼应,可以预料,未来这种态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on-line learning”和“on-line education”与我们的远程教育相近,互联网是主要平台,只是使用超越了国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资源共享”有其积极的一面,多少反映了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搭乘信息技术快车尽快发展的某种意愿,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推广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教育、电子课堂、虚拟校园等方式,以比较低廉的成本分享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进步,无疑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人们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为适应新形势做出调整,也有促进作用。然而,正如一些舆论所认为的,技术可以无国界,教育却属于一种意识形态行业,特别是其中非科技类的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恐怕还需要考虑如何维护、传承、扬弃和创新的问题。发达国家将高新信息技术优质教育资源相捆绑,凭借自己的语言强势和人才优势,向发展中国家扩张,一方面分食和抢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大家都由网校去拿世界名校的学位,市场一丢,各国的高等教育业都将萎缩,久而久之,只有依附一途;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共享”也会为发达国家向外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打开大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承、生长、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媒介帝国主义者观点,恐怕是由教育殖民而文化殖民,从而形成新的不平等,旧沟未平,又添新沟。

  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分享他人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特别是积极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包括我国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释:

  [1]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信息通讯技术。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知识型社会”所下的定义是,在这样的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成为人类一切行为的组织化原则。

  [3] UNITWIN是University Twinning and Networking 的缩写,该项目是根据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6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决议启动,是一个网络化方案,旨在加强大学之间的合作,促进大学之间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增进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研究与合作。

  [4] 突尼斯通行法语,本次会议法语的使用场合和使用频率,似乎都多于英语。

  [5] 参见阿布达拉·布勃塔纳(Abdalla Bubtana)博士在“圆桌会议”上发表的工作报告“高等教育在构建知识社会中的作用:UNESCO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