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系

 

新闻系举办2017年第一期新知读书会——师生集体学习研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 新闻系15级硕士研究生于欢 发布时间:2017-05-02 16:06:00 来源:

20174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师生举办了第一期新知读书会,共同研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会由新闻系曾国华老师主持,新闻系学生于欢、于晓敏、王琪、张任娟、常玉倩、刘政阳、刘雅文、岳玫、孙晓璐、刘新月、张露引等同学参加讨论并深入互动交流。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悟。有同学提出,自五四以来,中国引进西学、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钱穆先生倡导抱着平和的心态和理解的态度去分析历史,希望大家不要武断地判断历史,是非常可贵的。有同学觉得全书脉络非常清晰,梳理了各种政策的脉络流变。但也提出了几个疑问:作者为何厚汉唐、轻宋明清;作者所强调的中国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是否是真的?书中的制度和法是否有不同的意义?有同学则就制度和法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制度是为公的,法术是私人的,中国有很多不成文法,即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钱穆先生对于法的看法其实比较含糊。有同学主要关注了人事和制度的关系,认为应该按照人的状态来确定制度规范。任何制度设计开始都有一个目标、一种精神,但是随着人事的变化,制度也需要不断调整,以确保继续实现目标。还有同学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来分析本书,认为知识之所以在某个时代成为知识,是有潜在的知识和历史条件在发生作用,钱穆这本书也不例外,针对民国学风和民国政治现实,钱穆反驳了“专制黑暗”一类观点,提出民主制度不可能罔顾人事和传统而“安装”上。也有同学分享了关于“治史”的思考,历史是客观的,但是治史之人是有主观判断的,好的治史之作大都有一点点情怀性的东西,会让人衍生良多感触。

最后,曾国华结合自己的心得进行了评议和总结。他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对当时的主流看法的辩驳。这本书从人本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历史,尤其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怎样被政治的微小变化而改变的,比如两税制,一开始效果良好,但实施时间愈长就愈成为负担,表面上非常轻的赋税却因为制度问题而无法惠及普通百姓。钱穆先生的视角非常儒家化,但他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做到了东西方的学问兼收并蓄。从某种意义上讲,钱穆先生对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和心得,比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学者都要深入很多。

 

 

第一期新知读书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