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系

 

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1-10 09:54:25 来源:
  新闻作品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话语,因此,可把新闻作为话语来进行分析。本论文结合英美学派和法德学派的话语分析法对新闻话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共分五章:

  第一章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层次法分析新闻话语结构的常规范畴和程式、结构原则和特性以及它们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通过新闻实例分析得出:新闻话语由标题、导语、事件、反应/后果、背景和评论等范畴组成。这些范畴从线性序列上看处于同一层次,但事实上它们的结合层次并不相同:首先,事件和反应/后果结合为子情节范畴;其次,子情节又和背景结合为情节范畴;再次,情节和评论结合为新闻故事范畴,与此同时,标题和导语结合为摘要范畴:最后,新闻摘要与新闻故事结合为整个新闻话语。不过,新闻常规程式会根据具体语境产生形式多样的变体。不论是常规程式还是其变体,新闻话语各范畴的组合遵循相关性和新近性两大原则,具有非必然连续性和组装性两大特性。新闻话语的这种结构程式、结构原则、结构特性是与人类的认知规律、新闻话语的时效性和传播信息的功能相适应。

  第二章旨在分析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话语中建构既客观真实又隐含倾向的事实的叙事技巧。这些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词语、句式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的选择之上,其中词汇的选择主要包括动词配价的出现与否、名词化形式的采用与否,句式的选择则主要是行动、状态、精神、言语等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题、焦点等新旧信息的选择,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则是在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中性的全知叙事视角、“戏剧方式”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叙事视角、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不定式当事人的叙事视角、多重式当事人的叙事视角等七类中进行。这所有的选择其实就是“存在”与“缺席”的选择,“前台”与“后台”的选择,其目的是表现某种倾向、某种观点,因此,它们既是意识形态操作的手段,又是意识形态操作的结果。

  第三章首先从符号学、神话学的角度论证新闻话语为什么具有神话性及其如何建构神话,然后论证这一特性如何使得新闻话语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叙述,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神话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一种认识、一种解释,是一种文化意义。从某个历史阶段来说,神话其实就是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从这一点看,新闻话语和神话就具有了同一性,即新闻就是建构神话,这是新闻话语的神话性的表现之一。除此之外,新闻话语的神话性还表现在它具有神话的两度意指行为和自然化运作方式这一实质。正是这一实质使新闻话语具有如下功能:使某些特殊历史含义的符号看似“自然合理”,使偶然的意义连接同定为普遍接受的“事实”。也正是这一实质使得新闻话语作为第一符号系统,它是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报道,是一种事实叙述:作为第二符号系统,它在事实背后隐含着一种文化意义、一种意识形态。

  第四章旨在分析新闻话语建构主流意识的方法和建构主流意识的必然性。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不仅表现为直接的观点,更多地是以对事实、现象的诠释框架、模式的形式出现。由于新闻话语必须遵守客观性原则,这决定了其建构意识形态并不是在新闻话语中直接地、“有意识”地生成显然的偏见或进行露骨的扭曲,而是通过建构知识、形成规范、反映价值以及塑造共识进行的。这些知识、规范、价值和共识实质上就是一种特定的诠释社会原初事实和现象的框架和模式。由于新闻行业既定的专业理念和规范的日常工作本身渗透着主流意识,这决定了新闻话语建构、维系和巩固的主要是主流意识。总之,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并非媒体工作者对受众的有意劝服,也非当权者对媒体工作者的发号施令,整个主流意识建构过程是自然的、了无痕迹。

  第五章主要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文学中的原型理论角度对新闻话语中所沉淀的原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指出了原型所具有的功效。原型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题、思想或叙述模式即情节,是约定俗成的、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其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不仅以象征或变形的方式出现在神话、童话、文学作品以及个人的幻想和梦境中,同样也会沉淀在新闻话语之中。如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我国的新闻媒体主要以政党、政府的救灾行为为报道的主体,这种叙述模式就是从“鲧禹治水”神话开始所积淀下来的“人定胜天”的英雄叙事原型的复现。而在香港回归的新闻话语中,“家”的原型频频出现:“家”既是回归事件意义浓缩的“新闻聚像”,又是各种活动的诠释框架。原型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因为每一个原型中都有着我们祖先或前辈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或悲哀的一点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