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雷霞:斩断谣言传播链 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作者: 雷霞 发布时间:2018-12-28 12:34:00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资讯已经成为每个网民的基础性消费品,其开放的言论表达平台在传达社情民意、维护公共秩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网络谣言也已成为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如何科学防治谣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以来,辟谣数据已达数万条,这么庞大的谣言数据背后产生动因是什么?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相关性+事件的娱乐性)?事件的模糊性?事件的推送力度/公众批判能力

谣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它存在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口耳相传的历史一样漫长。因而有关它的界定也有多个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各自有它的合理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梳理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个更加普遍意义的定义——不确定说。这个概念在2016年得到国家名词委新闻与传播学科的认可并收录到词条中,具体定义是:谣言是广泛传播的,含有极大的不确定的信息。这个概念当中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缺一不可,如果它有一定的确定性但被广泛传播了显然不是谣言;如果它是不确定的,但是没有被广泛传播仍然不能认为是谣言。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曾提出:谣言传播的强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事件的重要性,二是事件的模糊性,这两个因素是缺一不可的。两者是乘积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如果说模糊性是零,这个事情再怎么重要也不可能成为谣言;如果该事情足够模糊然而太细微,大家也不会关注它,自然也不会传播开来。这是最经典的谣言公式。

1953年克罗斯在这个谣言公式上加了一个因素——公众的批判能力。如果公众的批判能力足够强,不管谣言再怎么产生、传播,只要公众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就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这就相当于“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指公众的批判能力。

到了新媒体时代,事件的重要性更加复杂化。在经典的谣言公式中,我加入了事件的相关性和娱乐性。新媒体平台上转发的很多谣言,一个是和人本身相关的,还有一种是娱乐性的。有时候网友转发一个谣言仅仅是出于娱乐的需要,这是新媒体时代谣言产生的一个动因。

另外,我还加入了一个事件的推送力度,这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比如一些营销公司雇佣大量水军发布谣言信息,甚至会在转发过程中给转发者提供有偿服务,通过这样大力度的推动让整个谣言加速传播。第二个层面,宽泛地理解这个事件的推送力度,比如一个谣言信息经过网络大V或者意见领袖、专家,借他们之口传播可信度会更强,所以事件的推送力度我也加入了公式当中。

所以我给出的新的谣言公式是事件的重要性加相关性加娱乐性加在一起再乘以事件的模糊性再乘以事件的推送力度,所有这些再除以公众的批判能力。当然,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的传播力度肯定是越弱的。

如何调动自身力量或者发动网民力量去辟谣?

网络时代辟谣需讲究方式方法,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拼图”,把已证实的信息多角度地拼接起来还原事实真相

人在选择相信一个信息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选择性吸收了,能够转发这条谣言多半是心里已经有一定的认可度,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求证到底是否真实。所以辟谣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例如因为辟谣被逐出家族群这样的情形中,私下沟通可能比当面指出“这是谣言”更便于接受。

关于发动网民力量来辟谣,涉及到我曾经提出的谣言传播当中的信息拼图。信息拼图是说在具备相近观点的一些信息中,这些信息碎片就像拼图一样,事件上相合的信息碎片就会拼接起来。如果是真实的信息拼接起来那就是真相,但如果是虚假的信息拼接起来那可能就是虚假信息。网络时代大家随时随地可以发信息,因此也可以有更多角度去拼接。一个谣言传播开来之后,网民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验证,通过“我发一点儿、你发一点儿”,多角度拼接还原事实真相,这就是一种发动网民力量可以做到辟谣的事情。

作为辟谣工作者,如何破解网络辟谣工作的滞后性?

功夫在日常。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事业单位或者媒体,都需要共同努力去维护公信力

辟谣工作的滞后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要不然就不会有传言说“辟谣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满天飞”了。我认为功夫在日常,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提高公信力,媒体提高权威性,企业、单位、机构能够维护自身声誉,广大的网友能够提高自己的辨识力,在这些方面做得足够好,辟谣工作的滞后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比如一个企业有了谣言信息,并且是虚假的谣言,如果该企业声誉度很高,完全可以迅速公开信息,而媒体就可以迅速地跟进,再如果这个媒体有足够的权威性,那么大家是会愿意相信它传播的信息。然而如果这个媒体平时没有积累权威性,即使辟谣,大家可能也会不完全相信。

政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政府的公信力足够强,在出现一条与公共事件相关的谣言时,政府第一时间辟谣,大家一定会选择相信。

所以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事业单位或者媒体,都需要共同努力去维护公信力。而我们个人就需要在谣言出现后,更加理性地去判断,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我们不要卷入过多的情绪,先理性判断再发表意见。

在涉及到公共政策和公共安全的网络谣言治理中,我们除了尽量公开信息之外还需做哪些工作?

辟谣信息要及时快速传达到网民,同时要注意辟谣信息的传播路径以及语言表达

我认为除了信息公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辟谣信息要及时到达网民手中。曾经在某条谣言疯狂传播的时候,我登录相关部门官方网站查看,实际上该网站已经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辟谣信息,但阅读量、点击量很小,所以我觉得辟谣信息的传播路径很重要,尤其如果没有到达特定人群的话,那这个辟谣就等于白做了。第二,信息不光要透明,而且还要用适合网络时代的语言去表达,能够用贴合网友喜好的语言进行平等的交流,注意辟谣的方式也同样重要。

国际上有哪些经验为我国治理网络谣言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是法律惩戒;二是成立专门机构;三是实行网络实名制;四是舆情监测;五是建设辟谣平台

应对谣言确实是公认的难题,各个国家都在不断探索,并为之付出了大量努力。应对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类:

一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法律上最接近谣言的其实就是诽谤或者是涉及到妨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先说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在这方面的界定是比较严格的。对于一些网上的信息,比如涉及到对个人或者对特定的人及人群造成损害的信息,或者是对某一个特定的种族或者人群进行侮辱、谩骂的信息,还有妨害公共安全的信息,都会有一些特别明确的法律规定去惩戒。同样是海洋系法律的国家,比如英国对诽谤罪的界定就没有那么严格。总体来说,各个国家虽然维护一定的言论自由,但是自由都有边界的,所以第一种通行的做法就是通过法律去惩戒。第二种普遍做法是成立专门机构。比如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很多国家都会成立专门的机构去监测谣言信息,去管理涉谣信息。第三种是实行网络实名制。像韩国,早在2007年推行过网络实名制,但是后来因为涉及到违宪,所以在2012年取缔了。但像日本等其他国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实名认证上网,但实际上通过IP号等途径基本上还是可以做到实名上网的,这也是管理谣言的一种途径。第四种普遍实行的方式就是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做一些监测,进行舆情的监测以及一些信息的过滤、屏蔽。第五种就是一些记者或者是网友个人发起的一些公益性的辟谣平台,当网民有了一些疑似谣言信息的时候可以在这样的平台求助,这些都是比较通行的做法。

在网络谣言治理中如何应对旧谣新传?

理性感性相结合。理性方面可以通过显在层和隐在层以及技术层三个方面辟谣;感性方面可以通过当事人讲回忆、旁观者讲故事以及采访者讲感受的方式进行辟谣

旧谣新传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个人意向增补或删掉一些信息,使得原本的信息产生了变异。有些谣言可能反映了当下某个社会热点,同时还迎合了部分群体诉求,这样的谣言一出现,传播范围就会很快扩散开来。这样的谣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关性比较高,比较吸睛,再加上标题经过加工,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传播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我个人认为,应对旧谣新传可以通过两个层面,一层是理性应对,一层是感性应对。理性应对可以通过显在层和隐在层以及技术层三个方面进行。显在层就是明显发现谣言有漏洞很容易识破;隐在层就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分析,经过推理和分析还原事实真相;技术层面应对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一则谣言进行传播层面的解构,例如指出谣言(视频制作)是经由不同场景或事件的拼接,另一方面是对谣言所涉及的内容做一个技术性的分析。

另外一层就是感性应对层面。面对旧谣新传,可以通过当事人讲回忆、旁观者讲故事以及采访者讲感受的方式进行辟谣,还原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