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业界热点

 

努力在新时代创造党报评论新光荣

作者: 王一彪 发布时间:2020-11-04 22:05:00 来源:新闻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读人民日报时政报道和重要评论”的习惯,这是对人民日报的极大鼓励,也对进一步做好人民日报评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72年来,从刊发人民日报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到创办《人民论坛》《今日谈》《人民时评》专栏,再到推出“任仲平”“何振华”“本报评论部”“任平”文章,增设“观点版”“评论版”,开办“人民日报评论”微博、微信、抖音号,人民日报评论自人民日报创刊以来一直和报纸共同成长进步,每一步都留下厚重的历史印记,记录着历代党报评论人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日报编委会坚强领导和直接指导下,人民日报评论“定盘星”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民日报评论“金话筒”声音越来越响亮,已经成为每一次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必不可少的标配,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广泛而特殊的影响力。“起点越高压力越大”。如何在已有成绩基础上把人民日报评论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在激烈竞争格局中始终保持人民日报评论这一核心优势,是摆在党报评论人面前的现实课题。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对人民日报评论提出的新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风采,努力在新时代创造党报评论新光荣。

1、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政治灵魂、把握政治方向、强化政治保障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这是对党报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也决定了我们各项工作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来统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专门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并把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此,人民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并作出专门部署。人民日报评论部应当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施,评论部各位同志也应结合评论工作实践深入理解、知行合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当“三个表率”。

坚守政治灵魂。人民日报的评论就是政论,从政治高度思考、从政治角度发声。评论不讲政治,就等于没有灵魂。政者,正也,能组合许多像正确、正当、正规、正直、正气、正义等褒义之词。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的是正大光明、胸怀磊落的政治,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政治。以这样的政治为灵魂,使命崇高、职责神圣。这要求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当前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党报评论人应当紧紧围绕、紧紧跟上,加强选题策划,推出高质量评论文章,充分发挥定调、定向、定心的作用。

把握政治方向。人民日报评论必须有大视野、大格局,始终贯穿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站位。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这是中国近代以来18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伟大历史进程得出的最根本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报评论人要按照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笃信笃行学的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强化政治保障。党的坚强正确的政治领导,是我们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伟大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之幸、人民之福,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根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当“三个表率”,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政治原则,对党报评论人来说不仅是政治要求、政治纪律,也是应有的政治自觉。

2、坚持以评论业务建设为中心,为党中央机关报扩大“三个覆盖面”、发挥“三个作用”贡献智慧力量

长期以来,人民日报拥有评论、理论两大传统优势。在融合传播时代,评论依然是我们的核心优势。许多社论和任仲平、本报评论员以及《人民论坛》《今日谈》栏目文章引发热烈反响,在整个舆论场发挥着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评论部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当前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把评论文章写好,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胸怀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人民日报评论员,也要有这样的胸怀,善于从全局、从大局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谋划选题、文章、版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信仰的味道》《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有关内容,就是因为这样的文章和观点,与总书记正在思考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紧密契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精辟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对这次抗疫斗争伟大精神进行系统总结提炼,也是主动适应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需要。在应对香港修例风波、中美经贸摩擦、全球抗击疫情等舆论斗争中,人民日报评论都是冲在一线、冲锋陷阵。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时刻在战略全局中检视工作,不断提高在大变局中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主张的能力,我们才能做到明大势、识大局、扛大任。战略全局和大变局密切相连,对于战略全局,要有由内而外的视角;对于大变局,则要有从外而内的考量。对党报评论人来说,惟有立足战略全局、审视大变局,才能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也才能深刻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大现实意义。

努力吃透两头,即深刻理解党中央精神、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人民日报评论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阐释传达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做中央精神和社会公众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认识论、方法论,从整体上和细节中领会精神实质,并贯穿于每篇稿件、每个版面,贯穿于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到工矿企业、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接地气写评论,少坐而论道,多老成谋国。这个“老成”既需要“读万卷书”,从古今中外浩瀚文献中吸收借鉴一切有益智慧成果;又需要“行万里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总结现代治理经验。评论部的同志有一个说法,写好党报评论,要善于寻找党心与民意的共鸣点。怎么寻找?就是把党的方针政策,放到社会实际中去理解、去把握。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日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这一重要论断作为评论部的根本工作要求,从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大政方针出发,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要从群众关切、社会需要、工作实际出发,让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到点子上,说到干部群众心坎里。

抓住两个关键,即始终坚持“守正”为本、“创新”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已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对于党报评论,“守正”是一个根本。什么是“正”?就是主流思想、主流价值、主流表达。网上转载人民日报评论,常常打上“党报评论”的标签,人民日报评与不评某件事,如何评某件事,都是一种导向。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意识,选题、写作都必须考虑党报评论的聚光灯效应,始终做到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进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守正重要,创新同样重要。这些年来,在人民日报编委会领导下,评论部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完善评论格局,不管是要论、任仲平文章的长盛不衰,还是新闻时评的备受瞩目,或是近年来在新媒体战场的风生水起、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的影响持续提升,都充分说明了不断创新的重要性。新闻舆论工作,包括评论,每天都面对着新情况、新问题,创新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面对媒体融合的大潮,我们的传播格局需要不断创新,敢于进军新的舆论阵地;我们的话题与内容需要不断创新,始终保持评论与时代对话的能力;我们的表达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更丰富的表达、更鲜活的语言吸引更多受众。

提升两种能力,即“想”的能力和“走”的能力。延安时期,毛主席为《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报社将题词制成匾额,挂在编辑部窑洞最显眼的位置。这么多年过去,毛主席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评论是思想的载体,思考是评论员的制胜法宝。舆论环境越复杂,越需要有穿透力的声音、有洞察力的思想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多想、善思、深究,让脑子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尽量想透彻、想周全、想缜密。除了“多想”,还应提倡“多走”。这两年,评论部同志参加“大江奔流”“记者再走长征路”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企业、农村、街道……写出了一大批鲜活的评论作品,充分说明“好评论是跑出来的”。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增强“四力”要求,积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了解第一手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把“天安门的视野”和“田埂上的感觉”结合起来,真正成为“人民的评论员”,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发声。

3、坚持以评论员队伍建设为基石,不断激励党报评论人以卓越才华写出一流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历史悠久,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才辈出。现在评论部是一支年轻的队伍,80后、90后占大多数。年轻人充满活力精力充沛但正处于成长期,需要得到组织关心培养;年轻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但工作生活阅历相对欠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老同志知识阅历经验丰富,应当多发挥传帮带作用;年轻同志则要主动承担一些急活苦活累活甚至是分外活,始终牢记多干活不吃亏的人生哲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教导,党报评论人应当铭记。结合评论部实际,提几点希望。

要有一篇代表作。这些年,任仲平文章每年都获得中国新闻奖,《人民论坛》专栏文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还有很多评论获得各方广泛关注。通过这些,大家能真切感受到党报评论的价值,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分量。每个同志都要能写“扛鼎作”,写出“代表作”。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写出好作品。代表作,可以是任仲平文章这样的黄钟大吕,纵横捭阖、纵论天下;可以是要论这样的娓娓道来,传达精神、指导推动工作;也可以是时评和论坛这样的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弘扬新风正气。怎样才算是代表作?读者点赞、自己认可,就可以算是代表作。当然,这并不容易,需要有长期的积累、深入的思考,不断提升站位、磨砺思想、锤炼文字,厚积而薄发。相信大家以此为目标,一定能以卓越才华写出一流文章。

要有一项专特长。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许多话题有很强的专业性。对港舆论引导及涉港舆论斗争,需要对香港问题、对“一国两制”有精深研究;对美舆论斗争,需要研究美国历史现实,也需要了解世界变局;分析经济问题,不仅要吃透中央政策,还要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这些,都需要评论员有专业视野、专业素养,用专业的解读说服人、引导人,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每位评论员都要成为“专家型评论员”,把政治意识、专业精神和评论能力结合起来,多打造有说服力的观点。这样的专业视野、专业能力,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评论部同志有学中文、新闻的,还有不少来自哲学、法律、经济、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每个人都是学有所长,又经过评论部的专业训练。如果能结合自身特点,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进行长期积累、深入挖掘,养成一项专长特长,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要有一份好心态。有好心态,才有好状态。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党报评论人始终保持良好心态,既积极工作又快乐工作,以充沛的动力把蕴藏的潜力更好激发出来,以平和的心境把潜在的灵感不断焕发出来。我们战斗在党报评论员的重要岗位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项事业。正因为这样,大家都有这样一种“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的职业尊荣感、自豪感,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感受到笔下的千钧之重,对表达的文字有一种敬惜,对传递的观点有一种敬畏。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平常心。每一次新的任务、每一篇评论文章,都是一次新的出征、一场新的战斗,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总企望能找到超越以往的突破。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急于求成、心浮气躁,而要以“每进一寸,都有一寸喜欢”的心态,不断积累、不断成长,最终必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2020年6月15日在同人民日报评论部全体党员干部座谈时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