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业界热点

 

"有偿删帖"成互联网顽疾 信息公信力大受影响

作者: 杨程 发布时间:2012-08-16 09:32: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百度3名员工因参与“有偿删帖”被警方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事拘留。据悉,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的公司牵涉其中。

  从去年4月开始,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包括“删帖公司”在内的一大批从事非法网络公关活动的公司被关闭。

  所谓“有偿删帖”,就是网络公关公司通过买通国内各大网站编辑和版主,有偿为客户删除为其带来不利影响的新闻和言论。一般来说,网站编辑和版主都有内容的发布和删除权,公关公司操控他们来达到阻止某类信息扩散的目的。大家熟知的“三鹿毒奶粉”、“丰田门”等事件在媒体曝光之初都曾有这类公关公司的介入。为了盈利,有些公关公司甚至还上演“贼喊捉贼”的好戏,先发帖“抹黑”,而后收钱删帖“除黑”。有网站编辑甚至公开抱怨,每天都要忍受网络公关公司的“骚扰”。

  在互联网时代,“发帖”和“删帖”的操作都是网民的基本技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兴盛让个人的“声音”得以更加有效地传播,在这个舆论平台上,真相与虚假交织,美善与丑恶并存。你可以洁身自好,却管不住他人的“嘴”。个人、企业甚至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减少网络上负面帖子带来的影响,不惜花费重金删帖。“删帖”可以“有偿”,一门生意因之风生水起。

  据了解,“删帖”的价格与网站的知名度以及删除的时间快慢有关,低的几百元,高的上万元。权威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网络公关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有偿删帖”服务。而在每年的“3·15”前夕,此类服务需求往往会达到一年中的峰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收费删帖既上不了台面,也违反法律,有悖职业道德。这实际上是一种“网络贿赂”和“网络腐败”。它侵害了普通网民的知情权与表达自由,也使得整个互联网上信息的公信力大受影响。

  其实,删帖可以无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很多网站也确实提供了正常删帖的渠道。以新浪为例,如果需要撤销新闻稿件,原创纸媒等可通过传真发撤稿函,经新浪审核后删除,且不收费。而对于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站来说,删帖流程也与上面所述大致相仿,由当事人提供证据,网站审核,最后删除。

  不过,对于被侵害者来说,既然删帖可以无偿,“破财消灾”似乎并非最佳选择。问题是,当你的撤稿函经过层层递交,最终审核通过并删帖时,事态或许已发展到失控的地步。如果运气不好,这些不实信息被多家网站疯狂转载,你不得不逐一提出删帖申请。这期间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推荐理由:

  网络“有偿删帖”已经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并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其实,跟“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灌水公司”一样,“有偿删帖”是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病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互联网的真正要义是开放与分享。“有偿删帖”之所以遭人诟病,是因为它通过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人为控制信息传播甚至舆论导向。违反了最基本的网络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要想治愈这一顽疾,光靠行业自律是不行的,监管必须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