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界焦点

 

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的伦理说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1-10 13:04:53 来源:青年记者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就提出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其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将“三功能说”进一步扩展,提出了传播的另一重要的功能——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新闻又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当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娱乐就成为一件大事;当旧式的政治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时,娱乐就取代了政治。但是最能满足人们消遣性、游戏性内容的新闻,恐怕非娱乐新闻莫属。

  需要指出的是,娱乐新闻和八卦新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娱乐新闻应该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只是它的报道范围限定在文艺领域。但是今天所谓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来定义。相当多的娱乐新闻没有提供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基本情况。如果把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从市场的角度看,受众(消费者)需要的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商品),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当关系到娱乐新闻的获取途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时,就容易出现新闻八卦化、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娱乐新闻容易“八卦”出的问题

  
自从有了网络,八卦新闻便获得了更丰沃的土壤。中国社科院曾经就做过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上网最多阅读的是娱乐新闻,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等等,各大门户网站均设有独立的娱乐新闻板块。

  绝大多数的“八卦”都是以标题党的形式先吸引人们的兴趣。比如:《周润发称巩俐老婆》这一标题就出现在腾讯网上,打开链接一看,原来是《巩俐拍照周润发帮打灯 被称作“老婆”分工宣传》。记者就把巩俐和周润发戏中的角色故意延伸至剧外,给受众错误的引导。另外,标题中也喜欢出现刺激性的词语,比如:“贴身热舞”、“走光”、“爆乳”、“荧屏第一次”等等。

  还有,很多“八卦”喜欢断章取义、无限放大。如网易上的一则标题为《吴宇森称内地电影缺乏个性》的新闻。其实,在采访中,吴宇森导演只是认为现在内地电影缺乏一些有个性的导演和作品,跟风现象太明显而已,并不是完全否认内地电影。

  娱乐新闻报道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形式。相当多的娱乐新闻对事件的时间、来源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取而代之的却是“近日”、“最近”、“日前”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某网友爆料”、“据有关知情人透漏”等来源不明的语句。但是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时效性是必需的。至于消息来源的问题,如果涉及到明星、名人的合法权益,这个来源就显得极为重要,“某某人将会保留上诉的权利”这种话经常可见于报上。轰动一时的“Sa基恋”的离婚事件暴露了艺人隐婚之举是常事。阿Sa就表示心中已有数是谁踢爆的。这就印证了之前网络上的“据知情人透露”这一说法。另外,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图片是让新闻绘声绘色的聪明之举。受众总爱相信“眼见为实”。但是却忽略了照片的选取角度和后期处理的功用。很多模糊不清的照片被刊登出来,还会在不清楚的图片上标出一张清晰的当事艺人的照片。

  娱乐新闻的“八卦”是利还是弊

  
当年哄哄闹闹的“艳照门”事件,更是“八卦”之顶峰。明星隐私的暴露究竟说明了明星的私生活问题还是受众奇怪的窥私欲?我们关心的焦点应该是明星的工作而不是他们的私生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得到应有的保护,但是范围却比常人要小得多。当公众人物受到伤害时,很多媒体总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关心的不是他人的名誉,而是自家报纸的发行量,节目的收视率、点击率。比如:早些年,台湾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遭歹徒绑架,在当事人已报警的情况下,媒体依旧对这一新闻紧追不舍,最终激怒匪徒,将白晓燕撕票。为了一己之私,伤害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是不是媒体该反思的呢?

  其实,媒体的“八卦”并非完全是坏事。去年年底的“泼墨门”、紧接其后的“诈捐门”等事件对艺人章子怡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诈捐门”更是娱乐圈的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人看到明星自身的问题,也能通过个人问题反映出整个娱乐圈的现状。又如鄢颇“被砍门”事件,无疑是当前最火爆的娱乐新闻。“八卦新闻”可能更喜欢挖掘其中的“三人情事”,而“娱乐新闻”则会更看重这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黑社会染指娱乐圈,并且做出危害公众人物的事情,这导致了何等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利去谋取私利。

  娱乐新闻的未来之路

  
现在,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大大增强了媒介功能,产生了“新的新闻叙述方式”,扩大了受众面;另一方面则是媒介商业化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娱乐新闻化也可以看做是软新闻的“硬化”报道。而软新闻的“硬化”报道,有利于提高信息的新闻价值,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品位,有利于提高媒介的公信力。于是如何把握好新闻和娱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个关键,这不仅是对记者素质修养的要求,更是对这个行业的期待,当然缺不了受众的监督。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不仅要注意摒弃“八卦现象”,更要考虑我国的伦理道德观,衡量好艺人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大众媒体在考虑收视率、阅读量、点击率外,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个度,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关注的,既要贴近受众,又不能一味迎合。如果大众传媒能在不违背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不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受大众欢迎,同时还可以为其带来预期的市场效应,为其发展和壮大开拓道路。中国的娱乐新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在自律、他律的监督下,相信中国的新闻之路会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