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界焦点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光荣的使命

作者: 孔德青 发布时间:2012-08-08 10:20:0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民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和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披露及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也是现代社会赋予新闻媒体的一种特殊功能。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要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真正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是每位媒体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挥好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首先必须弄清楚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挑毛病,揭短处,对某处曝光,给某人难看。这个观点明显偏颇。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耳目,既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愿,及时传递各种信息。同时又要对那些负面的、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予以监督,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震器”和“解压阀”,是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没有舆论监督的社会很难达到和谐。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表面上是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改革和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焦点问题等进行曝光,实则为了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症结,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为群众释疑解惑、化解矛盾,从而使整个社会运转得更加和谐顺畅,使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始终保持正轨。能否准确地把握好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媒体人都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大局出发,客观地进行舆论监督,真正发现问题、报道问题,促使问题的解决。否则,将适得其反。

  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进行舆论监督,真正达到监督的目的,促使问题的解决,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把握好正确的导向。江泽民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所以要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利益,才能保持舆论监督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切忌因泄私愤或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为之。二是明确是非判断。特别是在当前的“矛盾凸显期”,凡是涉及群众利益问题,要注意理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准确判断其中的“是”与“非”,适度地组织报道,切不可草率行事,做出不负责任的报道。三是在情感表达上,要把握好分寸。新闻舆论监督涉及的一些矛盾纠纷和是非问题,往往会引发参与报道记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因此记者一定要调整情绪,理顺思绪,冷静处理,尽可能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问题变易,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

  新闻舆论监督重在效果,因此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要以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心平气和地进行调查了解,而不是揪住毛病,用居高临下的口气去质问。同时报道的措辞要公正、客观。这也是做舆论监督最可贵、最重要的一点。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新闻界老前辈范敬宜在做客新华网时说:“做好批评报道,一方面要有勇气,另一方面也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一件事有100种处理的办法,一句话有100种说法。”接着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经济日报》记者张小国在参加景德镇一个纪念活动后,撰写了一篇题为《景德镇,请你听我说》的文章。文中写出了他在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国内外专家对景德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声音似乎与活动的喜庆气氛有些不搭调,但记者在文中丝毫没有使用“必须”、“强调”等生硬的词语,而是贯穿以委婉、平和的语气,给人平等、亲切的感觉。这样的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实际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

  另外,体现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还要慎重做出后续报道。要将后续报道的重点放在使问题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决策上,对问题的产生、发展以及能否得到解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最终起到沟通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光荣的使命。要想真正做好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和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规律性,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要十分谨慎、严格把关,着眼于建设性的批评,在尊重事实的基本前提下,把握舆论导向,把握尺度,用事实说话,以达到最理想的监督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