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传播研究

 

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应用必要性及其发展困境——以“传媒教育学”为例

作者: 闫欢 发布时间:2010-09-28 16:21:00 来源:

摘要:传播学交叉学科是伴随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传播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联系、渗透而逐步出现的学科门类,其在应用领域中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其发展的种种困境。本文以建立在传播学与教育学基础上的传播学交叉学科“传媒教育学”为例,从其学科性质入手对其学科归属给予理论论证,并论述该学科存在与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发展的迫切性,进而与学科发展实践相联系指出以该学科为代表的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困境,希冀传播学交叉学科能够在传播学界内的努力以及国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扶持与关注下,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并更好地为人类在媒介中和谐生存做出贡献。



  前言

  传播学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引入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此间,中国传播学在对外国传播学理论的译介与本土化论证、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构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播学实证研究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研究积淀的同时,也因传播实践的发展和传播新技术的进步而呈现出两种趋向,其一,不断深入地认识传播现象的不同形式和特征,促使传播学门类不断分化和走向专门化;其二试图更为广博地反映世界整体与传播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传播学与其他科学门类相互渗透、过渡,从而不断地趋向整体化和综合。这两种趋势使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方面加深了相互渗透、交叉和吸收,另一方面又使传播学科门类愈分愈细,学科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庞大。这两种趋势既对立又统一,从而导致出现了建立在传播学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由此看来,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传播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所共存的世界同质化趋势和异质化趋势相互碰撞、激荡的产物。

  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是来自传播学学科领域的现象,教育主管部分也在关注并重视交叉学科的重要作用。在2005年9月举办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中国30所高校的主管学校文科发展的副校长、文科处领导等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教育部社政司袁振国副司长发表了重要讲话,认为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并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是高校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指出重大成果的获得、重大问题的解决以及重要的学术进展,绝大部分发生在学科的交叉领域,交叉催生并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交叉强化了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核心增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交叉淡化了学科观念,促进了学科综合。[1]

  所谓传播学交叉学科是指建立在传播学以及另外一种或一种以上单一学科基础上,凭籍对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和类比推理等方法,对对象世界及其变化探测、体认和再现后形成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理论与方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特征。传播学先后出现了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或相关。其中相对成熟的传播学交叉学科有传媒经济学、传播心理学等,其发展出现了相对广阔的前景,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得到了基本确立,但是,也有一些初露端倪的传播学交叉学科虽然具备一定的应用必要性,其发展前景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困境。这里,以传媒教育学为例,从阐释其学科属性入手,剖析其在应用领域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进而论述其发展的困惑,希冀能够寻找到传播学交叉学科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传媒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传媒教育在欧洲被普遍称为media education,中国大陆学界译做“传媒教育”、“媒介教育”或“媒体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多称为media literacy,中国大陆译为“媒介素养”、“传媒素养”等;在中国香港两个词汇都有使用,译为“传媒教育”;中国台湾一般使用“媒体素养”一词。传媒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们较为关注的议题,传媒教育涵盖的层面较为广泛,包含了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法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者们强调的研究面向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经过来自多方面的学术关注与对话,传媒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对象等趋于成熟,为传媒教育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传媒教育学究竟是怎样一门学科?

  传媒教育学是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形成的,因而,传媒教育学与理论传播学之间也是存在必要的联结的,而且在传媒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中,有关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文化、媒介与政治等理论传播学所关注的角

  度也是有待于以传媒教育视角出发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作为传媒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此外,表1 中所示的学科关系,只是与两个主要的基础学科的联系,艺术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也是与传媒教育学有密切关系的。如前所述,结合传媒教育学的两大基础学科传播学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及传媒教育学所特有的学科内容,本研究认为传媒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如下:

  1、传媒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因传播学与教育学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同样建立在传播学与教育学理论基础上,传媒教育学也属于社会科学,并也与其母体学科紧密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由于媒介内容作为传媒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又因媒介内容所特有的艺术特质与政治特性,传媒教育学也可在艺术学、法学等学科探寻到可以借鉴的源流。但总体上说,传媒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

  2、传媒教育学是传播学的应用学科

  传播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此前其应用性多表现在基于效果研究的传媒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等方面,但是其应用缺乏对于个体的直接作用。尽管有关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理论中也使善于“亲近”传播学或相关的人有意识地应用了传播理论,但是其应用层面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技巧方面,而并不是应用在“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协调上。传媒教育学承袭了传播学的“应用”传统,其直接服务对象为处于媒介化生存状态中的个体,培养个体的媒介素养,使其在媒介中和谐生存,因其研究对象与应用对象的广泛,使其也成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换句话说,传媒教育学是在使传播学“有用”的学科,并且其“有用”性是体现在社会中的每个接受传媒教育的个体身上的。

  3、传媒教育学是教育学的新理念

  传媒教育学为教育学带来新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个体除了要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媒介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传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分支之外,传媒教育成为教育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其二,传媒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学的新理念是吻合的,倡导批判性思考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识读能力既是传媒教育从本学科的教育内容出发所自主形成的教育观念,也符合教育学当下的发展趋势,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与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也是传统教育学的新任务;其三,传媒教育学是针对社会个体进行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对个体而言,又是伴随传播形态的不断变化而需要进行的终身教育,其教育模式也是符合教育新理念的,那就是多种教育形式与个体终身教育的良好结合。总之,传媒教育学因其特有的特性,也成为以教育学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新兴学科。

  二、传媒教育学应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如果试图阐明传媒教育学应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有必要关注人类的媒介化生存的生态环境,媒介已经被学者们称做与空气、阳光和水同样重要的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第四要素”而存在。人类对空气、阳光和水的基础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于是以人在自然中发展的视角去进行的研究得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结论,环境科学、经济地理等支撑学科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上述自然要素相同的是,媒介对人类的影响同样是重要的;在媒介化的生态环境中,人与媒介之间如何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前景的重要方面。

  1、个体的“媒介化”生态环境

  媒介有个体之间是怎样的生态关系?媒介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伴随传播技术以及传播形态的变迁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3]曾经认为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系统组成的,即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此处有删节)

  2、新媒体技术与“人—媒”共生的生态环境的演进

  以Web2.0为例,在其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大陆近两三年兴起了博客、播客、维客、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虚拟社区、社区搜索聚合等六种类型网站。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传播形态、传播方式的变化,也许还不仅如此,后续的增值服务业务还将陆续提供更为多样的媒介产品。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媒介形态的演进,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也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使得个体当记者、编辑,人人可以近用并且使用媒介进行传播成为可能,更大的变化则在于人与媒介的关系的改变。媒介不再只是人类消遣、娱乐的手段,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所难以缺少的要素,个体的媒介使用模式在时间、频度以及介入度等方面都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对传播媒介的以来之深之广,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人—媒”之间的生态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重视的局面。如同空气、阳光和水同样,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要素都是健康的,在媒介环境中,媒介也是处处有“陷阱”;同时,个体在使用、近用媒介的时候,对媒介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匿名时参与论坛时,个体在缺乏外界控制与自律的情况下,很容易在论坛区形成无序的杂乱状态。因此,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人与媒介的关系成为“人—媒”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人—媒”共生[4]的理念,在新媒体所促发的媒介化生存过程中,人类与媒介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人与媒介处于“共生”的状态。“人—媒”共生蕴藏着双重含义:人对媒介世界的依赖和人与媒介的和谐相处。在商业化的媒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正在被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代表的文化工业所异化。由此,人的主体性已经在不由自主地被社会所同一,被社会所驯化与操纵,逐渐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奴隶”。然而,人在媒介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与媒介应该是互动的: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媒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保持与媒介合理的“距离”,二者又不可偏废,影响媒介的重要前提取决于媒介素养的高低。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和谐的“人—媒”共生形态。

  3、传媒教育将为“人—媒”共生起到重要作用

  传媒教育通过对个体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个体学会了解媒介、辨别媒介、选择媒介、使用媒介;个体具有媒介素养,在遇到有关大众传播媒介的知识、态度、行为上,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传媒教育重要的作用,或许就在于在“人—媒”共生的生态环境中,不是像以往将希望寄托于媒介内容本身的发生改变,而是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培养其媒介素养,并通过个体素养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去维护“人—媒”共生的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传媒教育学的发展困境

  传媒教育学作为交叉学科处于发展阶段,笔者在该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其发展的困境。

  1、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如前文所述,在中国大陆作为传媒教育学母体学科之一的传播学的历史也不过30年,同样,传播学也仍旧是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的研究者多为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学术背景与学术基础。作为传播学交叉学科的传媒教育学,既需要以上述学科研究背景为基础的研究者,也有因其特有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而对研究者的学科储备有进一步的需求。就目前来看,尽管诸多传播学者发表过传媒教育相关的理论文章或研究报告,但是一些研究者在传媒教育学领域内如昙花一现般的研究现象,使得事实上传媒教育学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试想如果一个学科缺乏稳定的研究人员,并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是难以将研究深入并推广开来的。

  ……(此处有删节)

  2、交叉学科的学科归属存在问题

  传媒教育学是缘起于传播学,并与教育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前文有所述及,在理论上,传媒教育学属于传播学的应用学科,也是教育学的新理念。在学科发展实践中,基于其学科发展现阶段的状态,传媒教育学尚未写入中国国家学科目录中。而传媒教育学作为交叉学科在发展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其学科归属的问题,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归属的确认与否在该学科的基金课题申报、学位授权点申报以及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首先,基金课题申报。学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完成高水平的课题做支撑的,对学科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多在课题方面有所量化。由于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市社会科学与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内部的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申报中,大多需要填写所属的一级学科类别,传媒教育学领域内的相关研究项目其一级学科可以填写新闻传播学与教育学,而究竟该填写哪个更合适是研究者在申报过程中有所犹豫的。而无论填写哪个学科,似乎也都将在申报、评审以及研究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比如,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及其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认知在通讯评议阶段将直接影响到课题能否顺利进入下一级别的评审。这是与传媒教育学同样的传播学交叉学科研究在课题申报时所遇到的共同困境。

  其次,学位授权点的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请是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目前,仅有两家高等院校申请并获得批准了传媒教育硕士学位授权,其中一家为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的中国传媒大学自主增设的传媒教育学专业,一家为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自主增设了传媒教育学专业。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传媒教育专业与传播学专业的考试科目相同,复试中加设了心理学、教育学科目;在教育学一级学科目录下的传媒教育专业与教育学硕士全国统一考试科目相同。上述两家已有传媒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实际上其考试也是与其他专业混杂在一起的,难以满足传媒教育学对传播学、教育学双重学科基础的需求,硕士学习阶段,研究生往往仍旧需要补上跨越两个一级学科的相应基础理论课程。

  此外,学术成果的发表方面,传媒教育学也遇到同样的学科归属的问题。传播学、教育学的学术期刊都有明确的版块定位以及鲜明的编辑特色,传媒教育学的学术成果如果直接在上述学术期刊中发表,似乎都不是很适合,往往需要根据特定期刊的刊例要求进行修改,即便如此,也有时因不对位而难以发表。而与课题申报以及学位授权点申报同样,学术成果的发表也既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量化标准,又是一个学科是否可以顺利前进的关键要素。

  结语

  对于传播学本身而言,传播学在中国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是20世纪诞生的四大理论之一,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传播学。过去,我们只强调“三论”的意义,实际上,传播学与“三论”几乎同步诞生,是推动信息社会到来的一门重要学问,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5]同样,以传媒教育学为代表的传播学交叉学科也是信息社会中与“人类媒介化生存”关系极为密切、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科,因而,对于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应该得到传播学科内部的重视,为上述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第三期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讨会”[6]上,教育部社科司的有关领导也表明教育部将加大力度扶持交叉学科的发展,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为交叉学科铺设发展平台,相关政策将陆续出台。这对致力于交叉学科研究的学者而言是件如沐春风的幸事,传播学交叉学科也将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作者简介:闫欢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注释:

  [1] 吴兰丽:《“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白传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范式、模式与课程模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答辩论文》,2006年6月,第60页

  [3] Bronfenbrenner ,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4] 同2

  [5] 引自郭庆光:《多角度审视传播学》,ww.XINHUANET.com,2004年11月10日 14:53:07,来源:人民网

  [6] 2007年6月30日_7月1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

  (本文为摘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