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传播研究

 

视觉影像传播的研究方法

作者: 蔡佩 发布时间:2010-09-28 18:20:00 来源:
摘要:现代生活本身已经展现为一种景观。在阐释世界的意义和协调社会主体等方面,视觉影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影像进行检视时,研究者不得不考虑视觉对象物意义产生地点和意义产生层面。因此,在思考视觉对象物的方式和社会条件及效果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从一种批判性取向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惯行与建制。本文试图在诠释视觉影像的各种方法中讨论这种批判性取向研究方法的各个面向。

  关键词:视觉影像 批判性取向 研究方法

  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许多能够体现某种视觉感悟的意像和观念。因为视觉以及视觉隐喻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现代社会中,看与被看相互交叠着,现代传媒技术和创意表现渗透于地球的每个角落,影像文化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方式。居伊·波德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1]生活中的这种景观和表象说到底也就是图像。世界某些媒介机器被编译成图像,我们透过图像再次认识世界,强化我们的视觉经验。借助于技术,人们对世界的把握图像化。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世界的图像化意味着世界处于一种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中。这种总体性函括了看与被看的各种条件和看与被看的结构场景以及生产看的主体的机器、体制、话语以及比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种视觉性也就是一种主体/话语/权力的运作,即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结构”[2]。要对视觉文化的表征实践进行考核,我们可以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福柯的后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以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中汲取营养。但是文化研究偏重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从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把握视觉在实践中的作用,强调的是视觉表征的运作,希望在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把握意义的产生;强调的是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因此,视觉文化研究所面对的已经超越了可见的视觉文本,还包括了构成可见文本的不可见“机器”——凡是与看的行为有关的东西都将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它可能是视觉艺术和图像文化,也可能是这些艺术与文化所存在的视觉空间,如咖啡厅、地铁、博物馆等;它可能是视觉艺术史,也可能是影响人们的观看的行为的社会制度的历史……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基本的内核,就是视觉性。关注所谓的视觉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关注视觉对象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效果。这也正是传播学所关注的:社会互动中,社会个体称为社会文化成员的过程。

  影像意义的产生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要剖析影像传播的实质,深入讨论影像的结构特征,必然建立一种围绕视觉影像所进行的从个体元素认知到视觉器官对象化的研究主题,从而进入意义层面的文化和文本研究途径。

  笔者认为传播学视角下的视觉影像传播分析应该淡化影像的美学功能,更多的思考观看的社会惯例和效果,并反思各种观众,包括学术批评,观看的特殊性。

  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批判性取向”研究方法。因为视觉图像从来都是有各种实践、技术和知识建构起来的。一幅影像或者一组图像的意义产生地点有三个:影像生产的地点、影像自身的地点和影像收视的地点。在这三个地点上,影像产生各侧重于不同的面向。

  一是作为一种设计机制的技术性面向。油画、电影或者网络对于视觉图像的展现有着不同的设计原理,决定了它们在美化和修饰自然现象有不同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影像生产地点影响着人们对影像意义的诠释。

  二是作为一种形式组合机制的构成性面向。影像的展现都是利用外在的形式上的要素有机组合来阐释影像的内在意义。这些形式要素可能包括内容的分配、颜色、空间配置等等。这些构成性因素在影像自身地点影响着人们对于影像意义的诠释。

  三是作为一种社会意义的结果来研究的社会性面向。影像的传播无法剥离社会经济、政治和当时社会惯例等因素而进行。唯有在社会性的机制中,影像才能被观看和使用。这种社会性面向是影像收视地点意义诠释的主要侧重点。

  ……(此处有删节)

  批判性取向的研究方法

  批判性取向的研究具体来说,有五种分析方法。

  1.构成性诠释法

  这是一种以巨细无遗的字汇来表达影像外观的研究途径。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一种视觉鉴赏力,即“好眼力”。这种“好眼力”的养成来源于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背景储备。它依循的是影像构成性因素的分析要求,从语意层面上审视影像的内容和形成。

  构成性诠释法极端重视影像本身,但是它也无法忽略影像的生产。因此前影像也是其关注的对象,即该影像产生在此时此地的历史背景,影像产生的决定者、执行者,可以统称为出处(provenance)。其次,是关注影像生产时的构成性形态,即生产影像的材质特征,可能是用来展示影像的材质,也可能是塑造影像的材质,他们都制约着影像影响力的发挥。影像生产的构成性形态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技术手段,也是前影像的构成性形态之一。

  影像的构成指的是影像元素的结合状态。在构成性诠释法研究中,影像的内容也就成为了影像自身构成的起点。影像展示了很多,但它们必定源起于特定的宗教、历史、神话、文学主题、社会事件等。在某个特定的社会阶段,指涉特点的主题都有着约定俗称的象征性符码存在。对于影像自身的构成性探讨必然要探讨影像的内容。

  构成性诠释法的其他步骤包括对影像的颜色的分析,包括色相、纯度、明度以及影像中的颜色组合协调性的分析;其次是对于影像中的空间组织形式的分析。影像中的各个元素如何被有机架构,元素的容积和相互关系,空间节奏以及影像中视平线、消失点等一系列空间要素提供了观看的位置,在精心设计的空间组织中,融入了观者的视线,进而生产出了影像和观者间的特定关系。第三是光线,对光线来源和类型的不同控制能够产生出不同的空间和情绪效果。第四是,表达性内容的研究。对于动态影像来说,还应该注意其时间组织和空间组织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的考量。场面调度,即场景的架构,包括银幕比、镜头和影像的移动方式;剪辑,即镜头结合方式;声音,即环境声音、话语和音乐的交叠形式。

  构成性诠释法相对来说,是对影像的“如是”解释,在视觉传播中占有绝对的意义产生位置,但是它缺乏的是一种视觉形象的社会实践。

  2.内容分析法

  这是一种采用大量的影像群进行的量化研究。其研究步骤重点在计算出明确定义影像样本中元素的频率。其步骤是:界定研究问题和寻找研究影像;进而确定抽样方法和进行抽样;其次是编码和研究,最终是报告分析。

  内容分析倚重的是量化研究,适用于大量影像资料,能够确保方法的可重复操作性。这种方法的使用前提在于假设自己的客观的,虽然沿袭着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传统,但是影像一旦被内容肢解,除了各部分之间的统计学上的相关联外,并不能说明各部门之间不可见的关联。

  3.符号学的方法

  符号学工具是传播学中分析学派进行研究的有效工具。符号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它追踪影像如何在一个广大的意义系统下运作,寻找在符号表象之下的宰制性符码、神话和指涉系统。从视觉传播研究的角度看来,视觉信息包括了造型符号和图像符号两种符号。围绕符号学方法展开的研究,必然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进行解读。

  ……(此处有删节)

  4.精神分析方法

  精神分析包含了主体性、性意识和无意识等重要概念。在处理视觉事物的精神分析理论上,视觉快感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即观看的愉悦是人的一个本能需求。因此,精神分析并不重视影像的生产地点,关注的是视觉影像带给观者的影像。所以,精神分析检视的是影像本身和影像收视两个地点。电影是常见的精神分析方法应用的领地。电影通过时间向度(编辑和叙事)、空间向度(距离的改变和编辑)的转换,架构其观看的视线,包括影片中角色的视线和角色与观看者间的视线。

  精神分析方法即是对影像的分析,讨论视觉如何表达性别差异,视觉如何把男性、女性特质予以视觉化。在视觉事物的分析上,精神分析注重的是视觉影像的情感效果。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话语黑洞。在精神分析中,观者和被观者的阐释,是一种概念化的内在关系,相互行塑,互相构成彼此。精神分析通常针对特定视觉影像采取个案分析,了解个案慑服观者的方式,所以精神分析重视影像本身的构成形态,作为意义生产的地点。精神分析与符号学方法有所关联。但是精神分析不依赖于特定的指涉系统或宰制符码,而是关乎无意识和其动能。

  精神分析分析的自传性质意味着研究者必须对自身的彻底了解。但是意识无法到达我们主体性的某个核心部分��无意识。因此,全面认识自己是不可能的。精神分析着重主体性的关系��照顾者、婴儿、男性特质、女性特质、电影和观众等彼此的关系,忽略了视觉媒介在表现视觉事物的差异以及人在观者在社会惯行和社会制度下观看的视觉性差异。

  5.论述(discourse)分析的方法

  论述指的是架构出事物如何被思考的一组陈述,也指我们基于这种思考而做出的行动方式。各种视觉和语言的影像、文本,还有这些语言所允许的惯行,共同说明了论述的详细面貌。论述分析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图像学论述分析方法和装置技术的论述分析方法。

  图像学的论述分析方法。图像学的论述分析方法建立在大量的论述文献上,包括了关于视觉影像所记录的事实的资料、影像的资料和社会惯行。这种方法探究影像如何建构出对社会世界的看法和解释。它仔细地观看影像本身,以及镶嵌着个别影像的互文性网络。它最关心的是视觉影像生产出的社会差异。

  装置技术的论述分析。装置技术的论述分析方法也是对于权力/知识的关注。它和图像学的论述分析一样,考虑到影像、文本所阐释的权威和差异的社会地位,但其焦点放在视觉、文本材料的生产组织和修辞组织上,它更关心的是简直和惯行所生产和强调的这些材料,以及材料所生产出的人类主体。

  在具体的视觉影像分析中,装置技术首先检视视觉性的建制。其次是对于建制的作用进行分析。建制性装置是构成权力/知识的形式:例如建筑、规则、论著、法律、道德等;建制性技术是构成权力/知识的实际技术:各式各样工具和方法,例如展览馆使用开放是陈列,或者是重建、模拟的方式展出文本,使用标签或者是看板诠释文本等。最后是对参观者的分析,已经接收规训的参观者具有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是机构权力运作的具体表现。

  结语

  研究影像的批判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反身自省的方式。当影像社会取代商品社会;图像、空间、日常生活概念取代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政治经济概念的时候,一场以视觉为中心的革命展开了。对于影像传播的研究还有几种相当有效的理论方法,如人类学方法、民族志方法、后现代的阐释方法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各有其长,各有局限。在进行众多方法讨论之后,还有一种最为常见和通用的方法即是综合分析法。(作者简介:蔡佩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注释:

  1〔法〕居伊·波德: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3页。

  2 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奇观》,吴琼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4页。

  参考文献:

  1. [法]居伊·波德: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 《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吴琼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 韩丛耀:《图像传播学》,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4. [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5. [美]利贝卡·鲁宾等:《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黄晓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11月。

  7.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

  8.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12月。

  9.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月。

  10.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1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

  (本文为摘要版)